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老邻居们,老年食堂见

  大年三十,走进杭州下城区杨家社区新沁家园的老年食堂,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粉的香味。老人们围着两张长桌包汤团,聊着家长里短。

  “钱师傅,你家大儿子前几天从北京回来啦?”

  “是啊,过年嘛,多远也要赶回来的。”

  “这还是我们搬新家后的第一个年呢!”

  老人们说的新家,就是新沁家园。2018年上半年,杨家社区进行城中村整体改造,863户人家搬出老旧农居房,住进崭新住宅楼。其中一幢安置房就建在新沁家园,为300多户老年居民就近提供新居。社区还配套新建了500多平方米的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

  老家在半山的我,目睹着杭州大城北地区的巨变:老旧工厂和城中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崭新的住宅区和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曾经的工业区变身繁华都市区。从“杨家村”到“杨家社区”,恋旧的老人们,能适应新生活吗?

  “有啥不适应的?我家老房子是1978年造的,到了雨雪天都要漏水,住得提心吊胆。现在搬进高楼,住得安稳多了!”今年84岁的钱唯贞老人笑着说,“就是村里拆迁后,老邻居要聚聚,不像以前那么方便了。”

  这个老年食堂,不只是一个用餐场所。老底子的习俗多,七月十二要做麦糕、重阳节要做重阳糕、大年三十要包汤团,每到节日,老人们就会聚到这里,一同制作传统食物,欢度佳节。

  “多亏有这个老年食堂,大家能一起包包粽子、做做汤圆。”姜美贤阿姨说,“不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的确,老人们看重的是仪式感。

  “下汤圆喽!”从后厨走出来的,是食堂的大厨钟皓。食堂有11名员工,都是土生土长的石桥人。16岁去和平饭店当学徒、后来又开过小饭馆的钟皓,烧得一手正宗的杭帮菜,受到老人们的交口称赞。

  钟师傅告诉我,今年春节期间,老年食堂不打烊,每日提供中晚餐。平日里,它要招待300多人次的老人用餐,节假日会少点,但无论人多人少,烧菜从不马虎。

  老人们吃饭早,上午10时多,午饭菜肴就摆上了桌——6元钱一碟的白斩鸡、红烧鱼、糖醋里脊、肉饼蒸蛋,4元一份的笋烧肉、韭菜炒肉丝,还有2元一碟的油豆腐青菜等,价廉物美,丰俭由人。这时,汤圆也烧好了。这不,我手里也被塞了一碗,瞬间,香味扑鼻。

  “老寿星来喽!”突然间,食堂里一阵躁动,原来是社区里年纪最大的百岁老人吕玉堂来吃中饭了。“我们老人的生活啊,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好。”他的话引得大家频频点头。

  “新年快乐!”“团团圆圆!”“身体健康!”30多位老人们互相道着祝福。这是他们搬到安置房的第一个春节。置身其中,我的心里暖流涌动。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老邻居们,老年食堂见 2019-02-14 9425089 2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