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7天23亿票房,东方式家国情怀引人二刷三刷

《流浪地球》,岂止科幻

  2019年春节档落下帷幕,一部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不仅问鼎票房冠军,更收获了大量热评,引发多个公众话题。2月11日,导演郭帆携部分主演到杭州路演。所到之处,大家都对这部横空出世的科幻片倍加赞赏,映后交流环节,不少观众表示已经是二刷、三刷了。《流浪地球》蕴含着怎样的东方式家国情怀?它能否开启中国科幻片元年?

一次逆袭 意味深长

  “刘慈欣的硬核科幻设定,小兵扛大旗的主流价值观人设,东方式的家庭核心理念,地心引力与星际穿越的融合。影片后30分钟得攥着手看,几处情节令人泪目,片尾音乐燃爆。”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呈现出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

  ……

  《流浪地球》杭州路演现场,许多人激动地向这部电影“表白”。

  其实,在春节档票房大战打响前,很多人对国产科幻片并没有太大信心。《流浪地球》的预售票房在八部同档期的影片中仅排名第四,不及前三部喜剧片,甚至有人一度认为该片“不太适合春节档电影氛围”。

  但谁能想到,就在春节档开始72小时后,伴随着“远远超出预期”“中国终于有自己的科幻片”“看哭了”等难掩激动的网友评价,该片最终逆袭至票房榜第一位。从此之后,它的春节档冠军地位再难以被撼动。

  截至2月11日,根据猫眼专业版的统计,《流浪地球》上映7日,斩获票房23亿元,最终票房可能超过50亿元。票房达到20亿元的速度,甚至超过了目前的中国票房之最《战狼2》。

  票房只是表象,其背后意味深长。

  “《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作品。”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告诉记者,该片用世界级的高科技视听手段,讲述人性故事,传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这部电影的成功,是我们国家科幻想象力、电影工业体系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合力形成的结果,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和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胜利。”

一种情怀 植根本土

  导演郭帆说,他在拍片过程中,坚持着一个创作理念,那就是“有着真正能表达我们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一个载体,才能够称之为中国科幻”。他将这个载体定义为“家”。往小了说,这个“家”,是主角一家,父亲刘培强为了执行太空任务,离家17年;往大了说,“家”更是指地球。

  文化内核是科幻作品的基石。郭帆说,2015年中旬,他们在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找到了全球顶级特效公司——美国的工业光魔,和他们聊了后,美国人的反应让他们感到惊讶。

  “他们对我们的科幻很感兴趣,问我们跑路为什么要带着家?美国的文化是在不断寻找新家园的,而中国人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将地球带走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情感,这在美国科幻电影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们还问我们,为什么你们要派150万人的救援队伍?我说,因为我们没有蜘蛛侠、美国队长这样的超级英雄,普通人的决定让他成为了英雄。这两个点,是贴近中国人思维的。”

  郭帆的说法得到了观众的共鸣: “拖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惊艳设定,本身便是对家国情怀的宏大投射,正应了刘慈欣那句‘太阳死了,人还活着’。串起这部影片的主线就是‘回家’。它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情结,这部影片深刻地告诉我们这个极其简单的理由——不论是每一个个体还是人类的整体,其实都是为了家、为了家园而倾注所有的努力和智慧。地球,是家的载体。所以,我们流浪,也要带着地球。”

  宁波影迷朱晓睿动情地在观后感中写道:“美国科幻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话:我们美国牛。但是《流浪地球》最提气的就是:拯救地球的国家,不再是美国。《流浪地球》里所有行动的最高指挥机构是地球联合政府,是现有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在齐心协力协调一切事务。‘天下大同’是多少人的梦想,在电影里实现了。什么是泱泱中华的气度?就是明明占据了主导,依然表示‘功劳是大家的’,这就是‘格局’。敢这么拍,依靠的是什么?文化自信。美国人输出的价值观是我们干,你们鼓掌叫好就行了;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带着大家一起来,商量着干,大家都好。”

  古语有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流浪地球》之所以会“火”,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讲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贴近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审美。

  郭帆强调:《流浪地球》在电影美学语言的建立上也是中国化的。“中国的工业美学和好莱坞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对机械的情感,所以我们做不出‘变形金刚’,但我们挑选了中国人熟悉的美学部分来进行设计,比如加入了重工业式的设计,颜色主要是红色、浅黄色,去掉了好莱坞经常用的‘蓝色’,只是用一点青色来调和。我们也刻意地‘去高科技化’,没有让里面的人穿紧身衣,而是以工装造型出现,这样让观众更能有熟悉感。”

一个脚印 跨向未来

  虽然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相比还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不断地缩小。“《流浪地球》在有限的预算里达到了接近美国大片的视效水准,这是非常可喜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范志忠教授说,他在大年初一就看了这部电影。影片中的重工业制作,对于虚幻现实的再造,以及中国式的拯救世界的想象,都给他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它跨出了硬科幻商业大片的第一步”。

  影评人韩浩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产科幻可从《流浪地球》中获得大量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以前咱们都是‘土味儿科幻’,现在我们正在打开格局,营造宏大的史诗效果。” 韩浩月说,像《流浪地球》里出现的国内大城市的灾难镜头,也是以前影片中从未有过的画面,给人以震撼而逼真的感觉,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大突破。他认为,在该片推动下,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掀起一阵国产科幻片热潮。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流浪地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幻电影元年。

  “从刘慈欣拿下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之一的雨果奖,到《流浪地球》上映,中国的科幻产业从文学时代过渡到了电影时代,从小众进入到了广泛为大众知晓的状态,这代表着一条完整的科幻产业链的形成。”科幻文学博士张凡说。

  郭帆也坦陈,自己对这样的新类型市场无比期待。“希望大家能够对此多一点耐心去支持和包容,这种类型片就会确立得更快一些。”

  当然,作为中国科幻电影开山之作,《流浪地球》尚有不少不完美之处。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丁莉丽指出,“如果把《流浪地球》放到世界科幻片史中来考察,整体上仍然是一部稍显平淡的电影,一是想象力不够,火石、大卡车救援等设计较为陈旧,缺乏未来感,与《太空旅客》等科幻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情感表达不够细,人物形象不够丰满,震撼力欠缺”。

  在范志忠看来,在矛盾冲突的构造、故事的讲述方式上,该片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像影片中讲到的借助木星之力推动地球的方案,已由全球科学家论证为‘不可能实现’,而孩子的一次大脑闪回却又轻易将这种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有违科学的严谨性。”范志忠说,科幻电影的思想内核是“今天不可能,明天可能实现”,它的假想是在一定科学原理基础上实现的,这也是科幻电影区别于“幻想”“魔幻”类型影片最主要的地方。“让细节经得起推敲,使故事耐得住细嚼,才能体现出科幻电影对于科学的尊重与敬畏。”

  “但我们不能对影片过于苛求。看到它的不完美,才能为下一部科幻片的完善打下基础。”范志忠说。

  张凡认为,《流浪地球》为接下来一系列的中国科幻电影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今年奇幻作家江南富含科幻元素的电影《上海堡垒》、科幻作家王晋康的《追杀K星人》,都将陆续推出。有了《流浪地球》开局,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流浪地球》,岂止科幻 2019-02-12 浙江日报2019-02-1200006;浙江日报2019-02-1200007;浙江日报2019-02-1200008;浙江日报2019-02-1200010 2 2019年02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