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前沿

是作家的浪漫想象,还是未来的可能图景

带上地球去“流浪”

  当太阳系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我们是该驾着飞船去银河系寻找生路,还是坐以待毙等待末日的来临?刘慈欣的答案是:何不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

  这个春节假期,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票房高达20亿,成为贺岁档的最大赢家。故事讲述的正是在太阳即将毁灭之时,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在地球上安装发动机来改变地球的运转,最终飞出太阳系,成为下一颗恒星的卫星。

  古语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当人类的探索伸向更广袤的未知,种种遐思便进一步铺展开来……

太阳引力 何以挣脱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将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为地球装上发动机,让人类像坐上宇宙飞船一样,一起飞出太阳系,去寻找更适宜人类居住的下一个星系……如此“疯狂”的逃亡计划,着实让人佩服起刘慈欣的“脑洞”来。毕竟,在过去的科幻故事里,面对绝境,还是人类丢下地球去其他星球移民的桥段居多。

  那么,话说回来,《流浪地球》里的计划真有实现的可能吗?

  “从原理上来说,确实有可能。”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刘庆会说,当发动机提供的动力大到足以让地球克服太阳的引力,那么,让地球飞出太阳系的情况的确是可能实现的。

  但从工程上来说,刘庆会认为,这样的想法则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让地球加速到能对抗太阳引力,便是一项目前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工程。

  为此,刘庆会替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发射一颗5吨重的卫星,飞行速度才能达到每秒11公里左右;而要将地球加速至每秒16.7公里的第三宇宙速度来对抗太阳引力,就需要14600000000000亿个大火箭!”

  由此看来,且不论我们需多久到达那颗恒星,仅如此数额的火箭安装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即使在地球表面密密麻麻全装上火箭,也还是凑不够数的。”刘庆会笑着说,就算最终逃逸成功,到达最近的恒星还需要75449年,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地球温度将降至-200摄氏度以下,生命的延续也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总而言之,要挣脱太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去其他星系流浪,绝非易事。

浩渺星空 人生几何

  初中的科学课本告诉过我们,太阳是一颗黄矮星,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其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是45.7亿岁。在大约50亿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其外层会膨胀变大,成为红巨星。在这一过程中,太阳将把距离其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等环日行星撕裂、“吃掉”。 最后,太阳将发生坍缩,成为一颗密度大、体积小的白矮星。

  对于这一点,《流浪地球》中也提到了类似情节:“太阳的灾变将炸毁和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并使所有类木行星完全改变形态和轨道。”

  “不过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毕竟这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了。”刘庆会说。

  诚然,与地球40多亿年的漫长历史相比,人类文明仅数千年之久。往来今昔,诸多生命之于宇宙,正如沧海一粟般渺小。

  生命源深流长,探索便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月球到火星,从太阳系到银河系,人类对于宇宙的叩问和对“第二家园”的找寻从未停歇过。

  在科学家看来,未来百年,在太阳系范围内,行星间的少量移民是有可能实现的。如离地球较近的火星,有大气,还有着存在地下水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生命的繁衍提供了条件。

  而暂且褪下种种与浩瀚宇宙的遐想,我们更应对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心存感念。“爱惜地球,考虑子孙,并尽可能发展科学技术,在能力范围内探索宇宙奥秘,开拓视野,正是人类应该做的事。”刘庆会说。

科幻小说 适逢其时

  “80%末日灾难+19.9%太空歌剧+0.1%赛博朋克,主角们抱着必死的决心,执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世界观打造和特效来说,比预期好太多。”

  “《流浪地球》最核心、还原难度最高的内容,是地球如何面临自身的终结。这一直是热门而且富有情怀的科幻题材,好莱坞的末世,早已经花样展示了无数次。《流浪地球》,则是我们的第一次,这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次大冒险。电影正面面对了中国科幻电影里最难的部分。”

  ……

  打开网页,关于《流浪地球》的影评不断涌入视野。

  在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客座研究员姜振宇看来,这部中国科幻片自有其魅力独特之处。

  细数过往西方科幻片,其中涉及灾难时的套路,往往是企业家、科学家等一小撮人在应对,政府永远是拖后腿的角色,百姓则会发生暴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社会整体对于灾难的应对,这是刘慈欣故事的一种创新思路,也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一大特点。”姜振宇说。

  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说,这部影片让他喜欢的地方正在于其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及将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

  “‘希望’与‘回家’,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两大主题。”周忠和院士说,其中,“回家”是中国文化中和谐生活的重要元素。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大至一个国家、全人类,竞争与合作、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等始终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且一直是文学与艺术探究的永恒主题。影片与自己对生命及人性的思考形成了共鸣。“我有理由相信,《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大片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头,未来将有更多更好的中国作品值得期待。”

  “在世界范围内,科幻小说整体已变得有些套路化;而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科幻小说仍处在成长阶段,这也契合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状况,正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之势。”姜振宇说,现在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最好的时代。

  《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较去年的100亿元有较大幅度增长。科幻创作平台和作品数均在增加,科幻作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民众对于科幻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未来,当更多优秀科幻作品涌现时,中国的科幻市场也将实现迅速成长。”姜振宇说。

  在周忠和院士看来,科幻与科普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科普授人以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精神,科幻激发人的想象力以及对科学的热爱;但从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角度讲,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宇宙,对于科技,我们应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充沛的想象力。有时候,信马由缰又何尝不可呢?”刘庆会说。

  精彩片断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我们的船继续航行,到了地球黑夜的部分,在这里,阳光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都照不到,在大西洋清凉的海风中,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醉。小星老师一手搂着我们,一手指着星空,看,孩子们,那就是半人马座,那就是比邻星,那就是我们的新家!说完她哭了起来,我们也都跟着哭了,周围的水手和船长,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所有的人都用泪眼探望着老师指的方向,星空在泪水中扭曲抖动,惟有那个星星是不动的,那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那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那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人的苦海中惟一的希望和支撑……

  在回家的航程中,我们看到了启航的第一个信号:夜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彗星,那是月球。人类带不走月球,就在月球上也安装了行星发动机,把它推离地球轨道,以免在地球加速时相撞。月球上行星发动机产生的巨大彗尾使大海笼罩在一片蓝光之中,群星看不见了。月球移动产生的引力潮汐使大海巨浪冲天,我们改乘飞机向南半球的家飞去。

  启航的日子终于到了!

  我们一下飞机,就被地球发动机的光柱照得睁不开眼,这些光柱比以前亮了几倍,而且所有光柱都由倾斜变成笔直。地球发动机开到了最大功率,加速产生的百米巨浪轰鸣着滚上每个大陆,灼热的飓风夹着滚烫的水沫,在林立的顶天立地的等离子光柱间疯狂呼啸,拔起了陆地上所有的大树……这时从宇宙空间看,我们的星球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彗星,蓝色的彗尾刺破了黑暗的太空。

  地球上路了,人类上路了。


浙江日报 前沿 00004 带上地球去“流浪” 2019-02-11 浙江日报2019-02-1100006;9400363;浙江日报2019-02-1100012;浙江日报2019-02-1100016;浙江日报2019-02-1100005;9403636 2 2019年02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