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话引发委员讨论——
儿科爆满 如何破解
记者 祝梅 李知政 钱祎 见习记者 李灿
本报讯 (记者 祝梅 李知政 钱祎 见习记者 李灿) “昨晚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我们医院只有2个儿科医生在值班,100多个病人在等待。”1月29日下午,在委员联组讨论现场,省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盛文彬向大家描述这几天儿科门诊忙碌的状况。
“现在,全国共有儿童专科医院228家,人口超过300万的地市有一半建有儿童专科医院,但浙江只有两家。”盛文彬委员刚说完,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办副主任林平就迫不及待地接话:“现在浙大儿童医院每天的门诊量约1.3万人次,儿童专科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联组讨论结束后,两人还不尽兴,在会场外又讨论了起来。
“我们常常30多个医生一晚上要看2000多个病人。‘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儿童专科服务需求急剧增长。”林平委员说。
“是啊,就诊高峰期,普通急诊等上3到5个小时是常事,床位也是一床难求。”盛文彬委员点点头。
“其实要减轻医患双方的压力,早期宣教很重要。数字经济时代,医院、疾控中心和教育部门可以针对一些急性传染病制定监测防控机制,遏制急性传染病暴发。浙江去年人均门诊次数达到13到14次,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仅是每年3到4次。”盛文彬委员说了一组数据。
“不光如此,现在我们医院很多病人来自全省各地,周边省份的患者也来这里看病。要缓解这种供给压力,关键还是要加强对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和支持,建立起有效的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机制。”林平委员给出了他的答案。
“机制是得有,但我觉得留得住儿科医生更重要。儿科医生加班加点是常态,往往要比其他门诊承担更多情绪疏导工作和解释工作,但效益比不上其他专科。”盛文彬委员接着连发三问:“给儿科的政策能不能落实到人?儿科医生的待遇能不能再提高一点?儿科的考核能不能不光是效益导向?如果这个专业的职业获得感不高,儿童的就医会比较难。”
“去年我提了类似提案,今年又完善了一些,继续呼吁。现在浙江大学专门设立了儿科学院,搭建起了全链条的儿科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让选择儿科学科的人能真正感受到儿童医疗服务的价值。”林平委员接着说,“我们也希望发挥自己的龙头作用,通过全面托管、医联体、双下沉等通道,搭建起省市区县四级联动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