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创新花开揽芳华 增量提质惠民生
金汉青 孙金良 吴一赞
嵊州:创新花开揽芳华 增量提质惠民生
金汉青 孙金良 吴一赞
过去的一年,嵊州注定不平凡。这一年来,嵊州始终坚持把“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作为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这一年来,嵊州始终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产业转型呈现新态势;这一年来,嵊州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人才四轮驱动,发展动力得到新加强;这一年来,嵊州始终坚持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果……
转型呈现新态势 挖掘产业新动能
今年1月20日,巴贝集团的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一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巴贝7年的探索和努力终于开花结果,并向全世界宣告:正式攻克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科技项目这个世界性难题。
2014年起,巴贝针对饲料配方、蚕具设备、环境变量等进行无菌实验室试验;2017年11月总投资7000万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建成投运,找到适合种蚕生长的上佳环境;如今又投资3.5亿元,量产1万吨的一期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漫长的7年,经过一次次改良配方,改进设备,改造车间……目前已拥有各类专利18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50个,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赏。
传统产业厨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正发生着喜人变化。在浙江雅士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机器人正屈臂摆身,在流水线上忙着生产集成灶的各种组件。这个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生产车间内,很难见到员工的身影。去年该公司斥资上亿元,购置了以40台先进机器人设备为主的智能生产设备,建成了嵊州厨电业第一家可“关灯生产”的智能化车间。现在,只要40多名工作人员,即可轻松交出年产量15万套集成灶的成绩单,而且也可大大提高产品的标准化和精准度。
这些都是嵊州传统产业提升的生动例子。下大力气推动制造升级,嵊州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领带服饰、厨具电器、机械电机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利润总额预计增长28.63%,税金总额预计增长21.94%。
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过坎的关键。
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新兴产业上,嵊州也大踏步前进。2018年以来,网营物联、纳米抗体等项目引进落地,万丰锦源、定阳新材料、旭昌昇精密制造等一批优质项目建成投产或快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产值预计增长16%,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6%。
为促进产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行业整治提升也在深入推进。印染、化工等5个行业整治基本完成,淘汰“低散乱”企业418家、落后产能企业55家。8个小微企业园动工兴建,整体建设进度走在绍兴前列,盘活、建设标准厂房204.5万平方米。通过行业整治和小微企业园建设,直接催生2000万元以上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97亿元。
企业实力不断提升,为下一步发展积蓄了强劲动力。2018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12家、个转企213家、下升上53家、上云1350家、完成股改31家,税收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10家。昂利康制药实现A股上市,亿田电器成为绍兴首家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的中小企业,双鸟机械获评省级隐形冠军,华汇建设填补建筑施工特级资质空白。
嵊州的转型升级持续向纵深推进,为打造“实力嵊州”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深挖优势增活力 发展动力有后劲
去年10月,厨电商品正式通过海关归类预裁定,至此,集成灶出口不再需要先拆解,而且出口退税从9%提高到16%。嵊州厨具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晓钟说,没想到,他们向“优化企业服务联盟”提出的这一“老大难”问题能如此迅速得以解决。
让张晓钟和众多厨具企业负责人交口称赞的“服务联盟”,是嵊州市为帮扶企业专门组建的。“服务联盟”设9个专项服务组,将原来分散的涉企服务进行了统一归集。一年不到,“服务联盟”走访企业1640家次,解决难题多达750个,破解企业缺资金、缺服务、缺指导的“三缺”困境。
“优化企业服务联盟”,折射出嵊州市为优化营商发展环境,推动“工业强市、实干兴市”而做出的努力。
嵊州坚持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以参与“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自营出口增长7.5%,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31.6%,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4.1%,成功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市。积极参与首届进博会,签订绍兴最大进口订单。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同比增长15%,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数比前两年总和翻一番,工业土地出让2942.4亩,面积超前5年总和。
突出创新培植发展后劲。为从“低端”迈向“高端”,嵊州加大研发投入考核赋分权重,R&D支出增幅继续位列绍兴第一。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3家,总数达91家,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上新产品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6.3%和20%。厨具电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入围省级创建名单,新设立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
面对人才紧缺的现实短板,嵊州市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举措不断。嵊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密度引才育才,出台了高含金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引进各类人才总数超过12000名,其中硕博士研究生271名,均创历史新高。深入实施“剡溪英才计划”,引进培育院士2名、“国千”人才3名、“省千”人才4名,落户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人才22名。
迈出坚实新步伐 描绘城乡新画卷
位于剡溪南侧的“美妙三公里”自开放以来,已成为了嵊州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这个集绿化、生态环保、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绿化景观区,为市民创造了全新而又独特的滨水生活和文化体验,再现了诗意盎然的“青青剡溪”……
一场破旧立新的攻坚战全面打响:“三城同创”深入推进,65万平方米城中村顺利拆除,潭遏桥、丹桂路相继完工,改造老旧小区3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数约4500户,城南城市核心区基本建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省级样板小城镇数量绍兴第一、全省领先。成功创建省基本“无违建”县市,拆违完成率和综合排名绍兴第一,农房不动产权证颁发数量和完成进度全省第一。
曾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被认为是阻碍嵊州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原因之一。但随着交通建设序幕的拉开,这一短板正逐渐也被补上。2018年,贯通杭绍台铁路全线首座隧道,金甬铁路建设扎实推进,527国道一期路基全线完工。北直街改造实现主车道通车,环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美丽公路嵊州段通车。按照“153045”交通圈建设要求,提升改造农村公路29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
城市这边风景好,乡村振兴再出发。在农业上,嵊州的成绩同样斐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嵊州农业“1150工程”成效明显,三界国家现代农业园项目全面实施,嵊州香榧被评为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还成功举办了2018浙江水稻新品种大会、浙江省第二届香榧炒制大赛等活动,顺利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验收。成功创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省级和绍兴市级美丽牧场数均位列绍兴第一。
嵊州坚持从严处要求,向实处着力,踏出一条契合基层实际、富有嵊州特色的新路子,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去年,第二批“五星3A”村创建完成市级初验,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实现全覆盖,白雁坑村成为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着力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2056亩,居全省前列;激活闲置农房1165幢,吸纳社会资金3亿元。做好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加1.08亿元,增量、总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生态治理成效同样显著。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持续深入推进,嵊新污水处理厂二期、六夹岙垃圾填埋场一期封场、渗漏液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均已完成,静脉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华东督察局、省督导组督查。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全覆盖,空气优良率达90.7%;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2%。“碧水联盟”“十必到十必看”等河长制管理经验成为全国典型,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深入铺开,改造农村厕所968座,集中开展砂石资源整治,15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诗画剡溪获评省级“美丽河湖”。积极构建“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成20座农村资源化减量化设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
民生福祉新改善
百姓幸福看得见
百年前,中国越剧正是从嵊州起步;百年后的今天,在剡溪边的山水田园之间,一个越剧小镇在这里建起。去年12月30日,越剧小镇历经两年规划与紧锣密鼓的建设,迎来了开园试运营,这里正在成为游客向往的“中国越剧旅游目的地”。
作为越剧之乡,除了建设好越剧小镇,嵊州正在加快打造越剧文化圈。2018年,越剧《袁雪芬》完成全国巡演,各地好评如潮。嵊州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对于越剧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是一个好机遇。嵊州在省级层面也有诸多斩获,组歌《越剧小镇的故事》、纪录片《越剧万里行》入选了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
随着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嵊州文化供给也日益丰富。为传承唐诗之路文化,服务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去年10月,“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成立,嵊州成为“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永久会址所在地。
此外,嵊州成功创建省“诗词之乡”,竹编、泥塑、紫砂也列入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文化“三走进”活动列入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项目,新建农村文化礼堂60家,“和美全家福”成为全省范本。开展“一带一路、小吃带路”活动,嵊州小吃进驻云栖大会、“枫桥经验”纪念大会、绍兴马拉松并深受好评,嵊州市成为全省唯一浙江“小吃文化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
为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嵊州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4%以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提升至92.11%、98.92%,城乡低保完成两次提标,被评为省“无欠薪”建设达标市。实现全市学校“县管校聘”人事改革和城区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两个全覆盖,双塔小学、常青藤幼儿园正式投用,高考录取率、一段上线率、学科竞赛奖项等核心指标持续提升,成功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人民医院新三大中心、中医院省级名医工作室和妇保院黄荷凤院士工作站相继设立,7项新医疗技术填补空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经验全省推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基本完成,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本版图片由嵊州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