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驰而不息,逐梦轨道交通时代

写在温州轨道交通S1线正式试运营之际

  驰而不息,逐梦轨道交通时代

  写在温州轨道交通S1线正式试运营之际

  陈 爽

  2019年1月23日,温州市轨道交通S1线从桐岭缓缓驶向奥体中心,由西向东,以轨道之力,将温州大都市核心区两大中心——中心城和瓯江口新城贯通相连,这一天,温州人等了五年。

  五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白驹过隙,却足以改变一座城市的空间和发展格局。2013年3月21日,自温州轨道交通S1线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的那一刻起,便意味着温州城镇化进程中,打上了深深的轨道交通历史烙印。

  五年来,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总目标,以“轨道交通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工程、市域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新模式”三大战略为指导,一股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热潮在瓯江两岸掀起。

  从丰富我国市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到顺利下线全国首列市域动车组再到市域交通建设“温州经验”走向全国,作为全国首批新建市域铁路的试点项目,温州轨道交通专注自我创新,以从“0”到“1” 的持续进化,一次次走在行业前列,将温州人澎湃在骨子里的改革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道关乎城市未来的必答题

  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敢干敢拼、善于创新的温州人,创造了一个个惊艳于世的“温州奇迹”,城市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到2014年,温州城市化水平便达到70%左右,然而,却也面临着各个经济板块功能相近、竞争大于合作的尴尬现实,如何形成都市圈发展合力,推动温州城市化发展速度向城市化质量转变?构建以温瑞平原一体化为主中心,以乐清和平(阳)苍(南)为副中心,以永嘉、文成、泰顺县城为山区发展带动极,以中心镇为城市化的重要节点的“一主两副三极多点”大都市区布局,则是温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之选。

  “温州的城市版图,犹如一只下山的雄狮,交通短板是困扰温州城市发展的重大短板问题,而打通“任督二脉”,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首当其冲。”曾有专家如此评价交通对于“一主两副三极多点”大都市区战略布局的重要性,温州市委市政府则把综合交通建设作为“十三五”三件大事中的头等大事。

  就宏观层面来看,我国正处于发展铁路与轨道交通的“黄金窗口期”,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说:“与地铁和城市轻轨相比,市域铁路具有速度快、投资少、审批快等特点,建成后,将和国家铁路干线实现互联互通机制,增强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国内各大城市都在谋划市域铁路,上海规划了1000公里,成都规划了1400公里。浙江省共规划了40条轨道交通市域铁路,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当时代发展红利与城市总体布局相遇,温州市域铁路系统(S线)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M线)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S线用于中心镇之间的交通,M线用于市区内的通勤),被纳入了温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布局中。

  与温州市“一主两副三极多点”大都市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相融合,根据《温州市域铁路建设规划》,温州市域交通网共由6条线组成,线路总长361.8公里,其中市域铁路S线4条,线路长269.3公里,城区M线2条,线路长92.5公里,预计总投资超1000亿元。从线网布局来看,市域铁路近期规划以“沿海+沿江”十字布局为骨架,连接乐清、瑞安、瓯江口、龙湾,横贯未来都市核心区两大中心,以及温州南、温州永强机场等重要对外交通枢纽;远期规划永嘉经城区至瑞安组团通道和沿瓯江北岸通道2条市域线,形成十字加密型线网构架。完善的都市内循环交通网络,对温州构建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引导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

  “掉几斤肉、脱几层皮,也要把工作抓上去”!五年时间,建设者以主人翁的豪情只争朝夕,将对城市的赤子之情融入轨道交通建设的每个环节,从容作答这道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时代命题。

  一座走在前列的

创新高地

  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温州市域铁路是站间距、速度目标等介于国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者之间的一种交通制式。也是全国首个制式创新的轨道交通项目和温州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最重要的主干线,更是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家铁路局与省政府签约协同推进的重点市域铁路示范项目。

  其中,S1线以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为基础,是全国首条采用交流25千伏同相供电制式的轨道交通线路,2013年3月21日,自温州轨道交通S1线从先行标段开工建设起便吸引了行业高度关注,五年来,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温州市域铁路不断超越自我,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明显、走在行业前列的创新经验。

  2017年6月,中国铁道学会正式对外发布了《市域铁路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标志着我国铁道行业第一部团体标准诞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值得一提的是该《规范》是在温州市域铁路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了编制。

  “《规范》涉及的市域快轨站间距、车站安全线、市域车辆等技术参数,经验均来自温州。除了借鉴温州轨道交通S1线工程建设的经验以外,最大的特色是吸纳了温州市域铁路在车辆、信号、通信、供电等四大核心机电系统的技术创新。”业内人士评价说。

  被赋予的期待值越高便意味着责任越重大。“怎样才能将市域铁路真正建设成国家示范工程、怎么才能真正示范引领‘规划建设、装备应用、技术标准、投融资、运营管理’等五大板块?”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铁路建设者的脑海深处。

  “必须要‘向错误学习’,只有‘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要在自我批判中成长,真正把S1线好的经验在S2线、S3线中发扬、改善,提升,实现‘凤凰涅槃’”。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在一次讲话中掷地有声。

  实践是这一愿景的最好呼应者。2017年我国首列市域动车组顺利下线,瓯江口区灵昆中车车辆基地正式投用,实现了“市域车辆温州造”。过去一年,温州轨道交通S1线、S2线全面提速,国家示范工程建设亮点纷呈,S1线再次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列为全国首批新建市域铁路的试点项目之一;自主研制的温州轨道交通S1线首列市域动车组顺利下线并运抵温州……

  成绩之上,超越自我的热情丝毫不减,市域铁路创新的温州经验仍在不断充实、丰富。

  一个撬动新发展的

有力支点

  温州的城市管理者深知,轨道交通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如果没有与城市、产业深度融合,就沦落为两根冰冷的铁轨,只有通过轨道交通支撑相应的城市配套和产业,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轨道交通才具有生命力。温州将轨道交通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拓展发展关联产业链,为城市发展注入一股强有力的“轨道交通”新动能。

  长期以来,温州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稍显滞后,借市域轨道建设的机遇,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着力培育发展轨道交通产业,落实温州市委市政府实施“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积极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不断深化与中国中车、浙大网新集团、中兴通讯公司等企业之间战略合作,在市域轨道车辆、信号、通信等方面突破创新;在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期2000亩轨道交通产业园,作为温州市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核心集聚区,与青岛四方公司联合组建温州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共同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首个超20亿元产业大项目——灵昆车辆维修基地项目,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现了“温州列车温州造”目标。

  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投入,改变了温州的空间格局,为城市空间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温州轨道交通S1线、S2线、金温铁路置换站场、杭温高铁永嘉新城等配套用地体量非常巨大,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价值,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基于轨道交通的城市“TOD”开发模式,将市域轨道建设与沿线站点周边开发相结合,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推动“人跟线走”,联接沿线城镇群,打造“珍珠链”式城市集聚群经济带,形成中心城与副中心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从而充分挖掘沿线业态、资产运营、广告媒体的商业价值,真正发挥市域铁路对城市产业和发展的带动作用。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徐剑光说:“温州轨道交通S1线将带动经济集聚,在带动不动产增值的同时,主要站点周边地上、地下空间也将得到开发,还会带动商业、餐饮等集聚发展。”而这,仅仅是温州“S线+M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局部辐射力而已,可以预见的是,整个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将给温州带来新的发展活力,从而带动城市动能升级。

  如今,在“全省1小时交通圈”的版图上,温州轨道交通的轮廓正一点点挥毫勾勒。面向新时期,这座曾经创造了改革开放之初风向标式辉煌的城市,正将轨道之路转化为城市跨越升级的新契机,撬动“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的城市新理想。

  (图片由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驰而不息,逐梦轨道交通时代 2019-01-23 浙江日报2019-01-2300005;浙江日报2019-01-2300007;浙江日报2019-01-2300006;浙江日报2019-01-2300010 2 2019年01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