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说
本报记者 曾福泉 马悦 黄慧仙 翁云骞 通讯员 马宇丹 樊畅 金云云 王虎羽 赵春阳
浙工大李小年:
攻克关键技术工艺
“取代芳胺是一类核心的精细化工原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抗高温、阻燃、绝缘等特需材料的合成。我国原有生产技术与工艺存在着过程不安全、生产效率低、污染排放大、产品品质差等诸多问题。
经过持续钻研,我们解决了合成取代芳胺系列产品中的关键共性催化剂技术与工艺、设备等问题。项目成果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远销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项目:“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绿色催化合成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项目
奖项: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浙大徐世烺:
打造更“强”建筑
“我们的技术彻底解决了混凝土强而不韧、脆性易裂的缺陷,完全满足严酷条件下的耐腐蚀耐久性要求。
这种超高韧性混凝土在延长基础设施寿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只用增加很少的投入,就可以成倍提高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使其寿命延长几十年。”
项目:“重大工程结构安全服役的高韧性纤维混凝土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奖项: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浙大任其龙:
让“废物”变“黄金”
“大自然中有很多天然活性物,拿得出来就是宝贝,拿不出来就是‘废物’。近三十年间,中国的天然活性物质分离制造技术长期受到国外专利与技术封锁,90%以上的高纯活性物质依赖进口,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仅占全球的3%。
经过长期科研攻关,我们团队发明了弱极性甾类同系物分子辨识萃取分离关键技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商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放弃了自己的活性维生素D3生产线,直接采购了我们的产品,还签订了长达十年的采购协议。”
项目:“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识分离新技术及应用”
奖项: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浙大胡富强:
为百姓谋放心药
“长期以来,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的常用药泮托拉唑钠由国际制药巨头研发并垄断。该药的难题在于,它在进入人体后,一路还需躲过胃酸的破坏,并通过十二指肠,才能到达准确的吸收位置。
15年间,我们所做的就是让泮托拉唑钠药物作用更稳定、有效,让这项技术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生产。我们的新技术,成功解决了泮托拉唑钠药效作用位置问题,为同类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项目:“泮托拉唑钠及制剂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奖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温医大李校堃:
“以身试药”制新药
“在我们体内,有一种名为‘生长因子’的神奇细胞因子,它能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26年前,我在挫伤的面部使用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剂’,三周后,脸部完美愈合。
我和团队对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临床转化和制剂开发的共性技术难题,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极大提升了生长因子创新药物的适用人群和患者依从性,形成了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研究及推广新理论,也确立了我国生长因子类药物产业化的国际地位。”
项目:我国原创细胞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关键技术突破、理论创新及产业化
奖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大发化纤邢喜全:
把纤维成本降下来
“再生纤维循环利用,尤其聚酯纤维(涤纶)纺织品的再利用是行业公认的难题。以往采用的方法,一方面不环保,另一方面做出来的纤维制品质量不高,附加值很低。
聚酯纤维再利用的关键技术难点在于提高纤维的可纺性。我们成功实现了‘从纤维到纤维’的再利用,品质媲美原生聚酯纤维,但成本比原生纤维和国际先进工艺生产的再生纤维低不少。”
项目:“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
奖项: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