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鞋匠到年销600亿的企业家,南存辉这40年——
每个岔路口,为何他总能走对
本报记者 吴妙丽 白丽媛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这是一个高光时刻: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南存辉获得 “温州民营经济的优秀代表”的评价。
为什么会是他?人们在探究这个有着灿烂笑容的民营企业家。
一位学者这样评价:南存辉一步一步走来,在每一个重要的分岔路口,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创业数十年,分岔路口如此之多,面临的压力和诱惑如此之大,南存辉是如何爬坡过坎,从一个修鞋匠成为年销售额600亿元的企业家,成为代表温州民营经济跻身为改革开放40年作出杰出贡献的百名先锋之一?
我们从南存辉人生所经历的那一道道选择题,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面对制度困局
变还是不变
廖毅:他吹响了股份制改造的号角
变还是不变?怎么变?
1999年7月9日,雁荡山景区的会议室里,七八十号人争论不休,气氛和外面的天气一样火热。
无心窗外美景,48家正泰成员企业围绕产权合并,整整讨论了3天。南存辉和大家约定:讨论不出结果,谁也不许下山。
“一度陷入僵局。” 当时的会议记录者、正泰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廖毅回忆,由于成员企业各自诉求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对于产权变革难以达成一致。
这正是南存辉要开此会的目的,他已经为集团“集而不团”的问题思考了很久。
正泰1994年步入集团化运营,开了温州地区之先。当年吸纳了30多家成员企业,到了1999年更是达到48家。在初尝规模化效应的同时,“企业多、难管理,法人多、难治理”的弊病凸显。
“有些成员企业将不是指定的产品也贴上‘正泰’标签以次充好,赚了钱是他们的,砸了牌子是正泰的;有的做假账骗取利润,有的不按集团统一规划投入技改。” 尾大不掉,回忆起当时的乱象,南存辉坦承那时的集团化运营已到了关键节点!
在廖毅看来,或许南存辉心中早已有了方向。在此之前,经济学家周其仁曾经提醒南存辉:企业法人多了不行,会内乱!要“削藩”!这让他醍醐灌顶。雁荡山会议,更像是一次深谋远虑的改革动员大会。会前广泛搜集问题充分讨论;会上请来专家解读行业方向;其间,让几个大公司总经理围绕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设置摆擂台做“15分钟演讲”。
激烈的“头脑风暴”后,大家形成共识,产权合并的变革势在必行。
“雁荡山会议,实际上就是南存辉吹响了股份制改造的号角啊!”对于南存辉的有章有法,大家很是认同。
成员企业结构如何合并,合并后如何确定各自的股权比例?这些容易引起内耗和争夺的问题,南存辉请来专家顾问反复讨论,拿出一套股权占比方案。产权合并平稳推进,原先的成员企业相继变为正泰控股企业,法人变股东,集团管控得以强化。
这仅是“革命”的第一步。南存辉在摸索中渐渐发现,家族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优秀外来人才。“削藩”的同时,南存辉决定把几个创业股东控制的核心资产拿出来,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行股权配送。就这样,正泰的股东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00多个,南存辉的股份下降至20%多,同时通过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经营入股的方式,吸收诞生了数十位“知本”型股东。
集权分权之争,家族企业之累,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在成长中必经的烦恼。南存辉的明智在于他总是及时而又主动地“革自己的命”,善于分享财富以聚天下英才,这种勇于变革的基因正是正泰能做大做强的原动力。
遭遇产业逆流
调头还是跨越
陈建克:看准了方向,他就不会轻易放弃
2009底,正泰集团召开董事会,气氛不一般的凝重。这次会议事关集团已投入近20亿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何去何从。
彼时,全球光伏产业正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市场由“火”到“冰”。正泰的薄膜技术虽高,但成本下不来,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2009年1至4月份,公司光伏组件销售量同比增长35%,销售额却同比下降28%,利润更是微乎其微。如不及时调整,后续发展可能遭遇预想不到的困难。
“国庆节前公司还在动员大家加班加点搞生产,结果节后大部分客户取消订单,公司几近停产。”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仇展炜回忆。
这是南存辉又一个比较纠结的关口。
那段时间,全球光伏行业纷纷紧缩投资准备过冬,这也是当时不少股东的想法。仇展炜记得,董事会上,南存辉提出继续在新能源领域追加投资,当即有不少股东提议:及时止损,还是就此收手吧?这些钱不如投到房地产市场上去,随便要点地盖盖房子,就能赚一笔又大又快的钱。要知道,房地产大热的时候,几家大银行联合向他们授信超过百亿元。
南存辉态度坚决:“房地产不是正泰主业。新能源光伏产业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符合我们的产业发展理念,我们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南存辉认为,当初选择光伏产业作为企业转型方向,并不是拍脑袋跟风而做的决策,首先是国家倡导,其次决定做太阳能也是请国内外专家反复论证了五六年。大方向没问题,但要用平常心去做。新技术、新产业的机遇很多,风险也很大,既要量入为出,也不能做短期投机,一定要有长期打算,不断投入,不断探索,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稳步向前。
基于这样的理念,南存辉提出了整合发展的跨越战略:一是剥离薄膜制造车间,相关技术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二是充分发挥正泰全产业链和系统集成优势,率先走向国外,投资兴建太阳能光伏电站,形成“建电站收电费卖服务”的盈利模式。目前,南存辉已在国内外兴建各类光伏电站200多座,是中国民营企业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商之一。
可喜的是,率先进行的电站投资和建设,也带动了产品设备的销售,随着业务及商业模式的成功转型,市场的回暖,光伏产业虽然竞争激烈,但前景看好。2016年底,正泰新能源板块成功注入上市公司“正泰电器”,借助资本优势,依靠创新驱动,正实现更大、更高的跨越。
“他有一种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稳健经营中不断创新,看准了方向就不会轻易放弃。”正泰集团副总裁陈建克这样评价南存辉。他告诉记者,南存辉有个烧开水理论:水要烧到100℃才会开,如果你烧到99℃,就撂下它另起炉灶,新的一壶还没开,原有的就已经凉了。
这种“求精求专”的精神贯穿南存辉全部创业历程。40年来,南存辉始终围绕一个“电”字加加减减,让正泰覆盖了电力设备全产业链,涵盖智能电气、新能源、自动化、智能家居、孵化加速等五大领域。
拥抱全球化
进还是退
徐志武:他敢于接招,又勇于出招
从事制造的民营企业,在角逐国内外市场、在向中高端挺进的过程中,大都遇到过这样的心塞事儿:老牌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优势组建“专利池”,以专利诉讼手段围堵来自新兴工业国的产品。
南存辉就“吃亏上当”过多次。
2006年,正泰发现某跨国公司生产的几个型号产品侵犯了其专利。经过反复论证和充分准备,正泰向法院提起诉讼。
“有人表示怀疑,跨国公司怎么可能侵你民营企业的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正泰集团副总裁徐志武说,许多人都捏了一把汗。官司历时3年,最后以正泰胜诉告终。业内认为,这是第一起由中国民营企业发起的以跨国企业为诉讼对象的专利诉讼案,也是当时国内索赔金额最大的专利侵权案。
这场官司为什么要打?因为南存辉深深体会到,真正代表“中国制造”的自主品牌工业制成品想要走出去,比加工贸易和初级产品出口面临的难度大得多,开拓国际市场的每一步,都需要艰难地突破。为了“走出去”,正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当了24次被告,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代价。
“南董多次表示,中国民营企业需要克服心理弱势,既要敢于接招,又要勇于出招,依法维护自主创新的成果,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自主权。”徐志武说,在全球化过程中,南存辉和正泰一直在学习和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一次次的较量,促进正泰质量、品牌、管理的一次次升华。“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去,向国际优秀同行学习,才能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得到提升。”南存辉说。这种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是南存辉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动人之处。
2019年已来。有人判断,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新的节点,新的开端,面对所有的不确定性,南存辉怎么看?
“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危机总是会出现新技术、新产业革命,进而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每次危机都会出现并购重组的机会,就看我们如何坚定信心,化危为机,危中抓机。”
随着能源迈入“智慧”时代,正泰着墨“一云两网”,探索现代能源、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技术融合发展。成为领先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全球3万正泰人的共同愿景。
新的解题,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