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创新 御风而行
——新年话机遇系列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 刘乐平
编者按:作别2018年,步入2019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迎接我们的,不仅有不进则退的发展压力,更有大可作为的历史性机遇——我国仍将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认清机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这是新年摆在全省面前的第一道思考题。本报今起推出《新年话机遇》系列述评。首篇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拥抱创新 御风而行
——新年话机遇系列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 刘乐平
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也许已经感受到,一种创造人类现代文明的伟大力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走近我们。
最近你也许关注过这些报道——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在云栖小镇上线,其应用从“治堵”拓展到“治城”;吉利控股旗下子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款飞行汽车开始接受私人预订,计划2019年交付;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LHD海洋潮流能模块化发电机组,在舟山下海安装并成功发电……
城市大脑、飞行汽车、潮流能发电,不过几年时间,这些曾经的“黑科技”就失去了神秘色彩。而且,挽着它们走下云端的,是浙江企业,是浙商。
还远不止于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几乎所有区域、产业和企业都面临着新的百年变局,一个又一个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必将随之生成,一项又一项新技术必将加速涌现,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
这是一个让人想一想就激情澎湃的大机遇。从蒸汽机、电能再到原子能、信息技术,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世界经济的每一次迭代,根本上而言,靠的都是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变革。而今天,我们又迎来了这样的大时代。
风起时,有人筑高墙,有人造风车,区别在于是否有眼光和胸襟。面向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又是最难掌控的不确定。认识到了、抓住了就是机遇,忽视了、抓不住就是挑战。就像体育比赛换到了一个新场地,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那就跟不上趟了。
抓机遇不能等待,必须时不我待。对浙江来说,尤其如此。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技术进步周期。当前的浙江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任务依然很重;另一方面,新动能新产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还要更快成长。在这种新旧动能转换的紧要关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
抓机遇要深思考。要善于紧盯全球产业新趋势,特别是那些市场需求巨大、技术突破又快到“临界点”的行业和领域,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我们看到,正是因为紧紧拥抱互联网,杭州从一个“旅游+文化”为主的传统区域性工商业城市,一跃升级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之城、影响全球的电商之城和普惠金融之城;世界安防巨头海康威视,因其超前的眼光,深度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着它从一个设备制造企业发展成为一个视频服务提供商。拥抱新科技革命,浙江经济还会长出更多的“阿里巴巴”“海康威视”。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抓机遇要敢改革。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要敢于改革,培育新型创新机制和创新主体。我们看到,浙江经济的“最强大脑”之江实验室正全力奔跑。这是一个由省政府、浙大、阿里三方合作创办的,开放协同、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机构。一年多来,这里已形成了一支100余人的青年科研队伍。假以时日,这里必将出现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新地基。
抓机遇更要有新作为。这些年来,浙江打造了一批闻名全国的集聚新产业的特色小镇,推进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创立了西湖大学……来自全球的科技精英和创业青年正在加速向浙江集聚落户,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全省上下一心、政企合力、奋发图强的结果。未来,浙江更需要这种团结一致抓机遇的精气神,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再浩瀚的海,也会有岸。向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奔跑吧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