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激活“童装之都”柔性生产力
当织里遇见阿里
本报记者 徐坊 章卉
离春节只剩一个多月时间了,但在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利济西路上的湖州旭雨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内,依旧一片忙碌景象。
“自从接触了淘宝店,就没有明确的淡旺季分别了。”总经理兼设计总监徐先芳说,前一天刚有一家网店在她这儿下单了3000件衣服。
随着淘宝商家的崛起,徐先芳等第一批厂商抓住了这一波红利。随着织里镇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阿里巴巴织里产业带,“织里·中国童装指数”发布,大数据、云计算与织里童装产业深入融合,让“童装之都”的发展不再“盲人摸象”,产业带的柔性生产力也被激活了。
拥抱淘宝
从亏本订单到爆款不断
细数下来,徐先芳和丈夫周法来经营童装厂已经有12年了。她记得很清楚,2010年以前对于淘宝卖家的订单,织里童装企业主是拒绝的。但是,总是有人先吃螃蟹的。徐先芳就是第一批“拥抱”淘宝的童装厂商。
“那时候,我的所有产品都供货给实体店,生意非常不错。”徐先芳说,当时淘宝在织里并不普及,也没有微商。童装企业一听是网店来“打货”,当场就会挥手赶人:“走吧走吧,我们不卖。”
2010年12月,上海一个淘宝店家循着吊牌上的地址找到徐先芳,订200件棉衣。200件?相比较实体店一次几千件的进货,网店这生意摆明了是个“亏本订单”。接还是不接?
“对厂家来说,做200件衣服和做2000件衣服,总的人工成本是差不多的。但是这么点量,分摊到每件衣服的成本就增加了很多,不划算啊。”丈夫很犹豫。
但最终徐先芳拍板接下了。“你问我为啥?我从2007年开始就在‘淘宝’上购物,几年下来感觉方便、快捷。我当时觉得淘宝是有发展潜力的。”面对找上门来的淘宝店主,这位性格开朗的老板娘狠不下心拒绝。
“200件就当是用来测试市场反应吧。”让徐先芳惊喜的是,在之后短短一个月里,200件一上架就被抢空了,最后竟然卖出了8000多件。2011年的腊月二十八,工人们放假了,徐先芳跟丈夫还在厂里打包、发货。
尝到甜头的徐先芳开始大胆向淘宝商家靠拢。一般童装的生产周期在一周左右,为了满足淘宝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徐先芳组建了一支多则1000人、少则七八个人的“精锐部队”,最快一天出货,和淘宝商家一起打造了无数爆款。
目前徐先芳一半以上的生意都是来自淘宝。今年开始,徐先芳开始做“水手宝宝”儿童泳装,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填补夏季童装淡季。
严控质量
激发童装原创设计力
曾经,织里地区童装企业众多,绝大多数是低端的加工作坊,很少有品牌和版权意识。哪个款式好卖,第二天市场上就会满天飞。这些童装不进入商场渠道,国家无法抽检,因此每年省去了几十万元的检测成本。
但上了淘宝后,“不利”的一面也出来了,一家年销售额2000万元的淘宝童装店因为质量问题遭遇关店。质量把关成了织里厂商的生死线。大浪淘沙下,织里童装产业寻找二次突围的方向。2016年,质检员出身的管东东在织里成立了第一家民营性质的质检中心——浙江中越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无形中,管东东成了织里童装的质量提升的见证者。短短两年间,他公司的质检业务量翻了一番。
淘宝对品质的高门槛不仅倒逼厂商严抓质量,也激发了织里童装原创设计力。2013年,织里镇投资2000万元,打造了童装设计中心。在这里,设计企业不仅有独立工作室,还有样衣工作区、发布厅、设计沙龙等多项服务配套。走进“一贝皇城”,中国的剪纸元素和中国的京剧脸谱被“搬到”衣服上,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这家店的几名设计师分别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在专业设计团队的帮助下,这家淘宝店也成为国内外各大时装周的常客。
深入融合
提升产业柔性生产力
2018年12月3日,在50位当红主播的带领下,50家织里童装企业又组团“试水”直播销售新模式。“开播1个小时,店铺浏览量和销售双双创新高,在织里卖了10多年童装,这还是头一回。”看着“蹭蹭”上涨的销量,经营户陈海平对“网红+直播”这种全新销售模式赞不绝口。
2012年开始,织里镇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阿里巴巴织里产业带。6年来,入驻阿里巴巴织里产业带的商家数增长187%,4725家商家入驻产业带,平台销售业绩增长358%。今年8月29日,“织里·中国童装指数”发布,这是中国第一个童装产业大数据指数云公共服务平台。织里镇童装企业发展不再“盲人摸象”,整个产业发展有了宏观数据作指导。
借助淘宝、直播等崭新的商业模式,织里童装电商蓬勃发展,产业带的柔性生产力被激发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织里镇共有童装生产企业1.3万家,童装电商企业7000余家,年产童装13亿件(套),占据全国童装市场的半壁江山。织里镇已形成了从童装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到面辅料供应、物流仓储、品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拥有中国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反应速度最快的童装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