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南浔整治小微水体建设大花园

变污为景造福于民 机制创新谋在长远

  南浔整治小微水体建设大花园

  变污为景造福于民 机制创新谋在长远

  陈 爽

  “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苹叶雨新晴。”江南水乡南浔,自古得水之秀美和灵气。多年来,南浔扎实推进“五水共治”,为“大花园”建设奠定美丽水环境基础。随着水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毛细血管般分布全域的小微水体成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突破口。

  “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决不因小污而不治”,秉承这种认知,南浔将小微水体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及“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工作有机融合,创新开展“百点示范、千点整治”行动,点面结合,高标准打响彻底剿劣战役,全面完成1253个疑劣水体(含报省405个挂号水体)整治任务,顺利通过省、市验收销号,并探索出一套行见实效、管促长远的小微水体治理“南浔经验”。

  因地制宜

  身边风景惠民生

  随着河长制和“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河湖面貌日益向好,化身美丽大花园的水景观,但有许多小微水体,由于不能享受河道清淤等政策,失管成为大花园的“小斑点”。南浔因地制宜,以修复乡村生态有机体的态度,对每一处小微水体,实行“一塘一策”,做到水岸同治、水清岸洁,特别是对房前屋后、村边路旁的小微水体,综合运用清淤换水、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绿化美化等方式,变污点为景点。

  走进石淙镇安桥港村,青石道板与虬枝峥嵘的古树交错辉映,清清流水与白墙黛瓦的农房遥遥相对,古桥栈道,水清岸绿,好一幅诗画水乡图!

  “安港溪几年前可是黑臭池塘,水质实在让人摇头,现在变得这么清澈,村里房前屋后都是风景。”村民说。经过“脱胎换骨”,如今的安港溪,花鲢等滤食性鱼类穿梭水草间,螺蛳等单壳贝类自然生长……与不远处的花海相映成趣,成为美丽乡村高品质人居环境的生动写照。

  去年,南浔区通过“百点示范、千点整治”行动创建了153个小微生态示范点,每个小微水体都形成了一个健康的生态有机体,水中荷鱼蛙与岸边花草虫和谐共生。今年,南浔小微创建继续深化,与美丽乡村推进紧密结合,提升、新建了一批小微水体示范点,为大花园建设增添更多的小景点。今年底,南浔区对小微水体生态整治示范点进行复核评优,“各地一共申报了225个小微示范点,目前已经完成考核,我们从中评选出200强予以奖励,鼓励基层做好长效管理工作。”南浔区“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沈洪亮介绍说,“房前屋后、村边路旁的小微水体,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生态系统,我们不仅要把它们治好,更要管好,做到水质不反弹、景观常秀美,让老百姓长久感受美好的民生获得感”。

  南浔在小微水体治理中,注重与地形地貌相适应、与乡村文化相融合,“一点一设计”活态治理,将小微水体的生态效应、景观价值发挥到最大,创意打造了众多独具水乡风貌和地方人文的小微景观,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小公园、乡村里的小确幸”。

  农村的废弃瓮、缸、木桩等作为农民生活的历史遗存,承载着浓郁的乡土味道和原生魅力。顺应小微水体整治的东风,当地群众通过艺术化设计和使用,使这批沉睡的民间老物料焕发了新生。

  在善琏、石淙、千金等乡镇,村民们自觉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用废弃瓮、缸、木桩等物件种植花草,利用红砖铺设环水人行道,利用弃用的石碾子、磨盘建造小微景观,降低了景观打造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舒适度。

  建设美丽大花园、实现乡村振兴,挖掘厚重的地方文化是彰显其魅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坐落在汤四圩遗址旁的平乐村小坝桥小微水体、以及有着湖笔发源地传说的卜家堰东山庄池塘,通过篆刻石碑,将当地文保遗址、传说典故等人文历史融入其中,小微水体摇身一变,成为承载群众“乡愁记忆”小微文化景点,吸引了湖州市摄影家协会成员前来采风拍摄。

  创新有为

  重在实效谋长远

  为实现“水质良好、水清岸洁”的长期治理效果,除了狠抓小微水体整治这一基础,配套的机制建设、技术创新同样不可忽视。

  “一个意见、十个方案”的出台,确立了南浔小微水利长效管理机制的基础框架。南浔区级层面出台了《南浔区关于加强小微水体长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五项长效管理措施,9个镇、1个开发区各自制订本地的长效管理工作方案。与此同时,南浔修订了《南浔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把小微水体长效管理纳入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和考核的范畴,大幅提升配套资金,为村级基层组织提供小微水体长效管理的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日常功用,是促成长效、常态治理的关键。南浔设置1301名小微水体河长,通过深化网格化,实现了小微水体管理全覆盖。“塘长、渠长”们对网格范围内小微水体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同时,通过特色化创新实践,不断丰富长效管理机制的内涵:如善琏镇立了小微水体星级动态评定机制,对治理效果好的小微水体分别评定5星、4星、3星,每季由群众公开评定,长效保持、巩固提升好的增星、差的摘星,与年终考核和长效管理资金补助挂钩,把老百姓的参与感变成实实在在的监督。

  除小微水体河长、评优奖励等机制保障外,南浔将智慧监管等创新要素融入小微水体整治的全过程,为长效管理增加了“技术”筹码。

  从南浔区五水共治办了解到,南浔各镇(开发区)均建立了小型水质监测站,依托专业化第三方经常性开展治后水体水质监测,实时掌控水质动态,为长效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同时,运用无人机技术、巡航检查等科技手段实行动态、全面监管,确保小微水体监管无盲区。

  在南浔,群众从美丽大花园建设中切实得到了幸福感、获得感,自觉参与、自愿认领已经蔚然成风。

  在千金镇,该镇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全镇60周岁以下532名党员进行网格化划分,编入“护水网格”,按就近就便原则,全面推行党员认领河道和小微水体。小微水体周边群众认领“塘长”、妇联组织“河保姆”、群团组织“河小青”、职工志愿者“护水队”、企业业主认领周边“河长”等现象,在南浔各地纷纷涌现。生发于群众的多种护水模式,成为保障小微水体长久秀美的强劲力量,也为水晶晶南浔的美丽大花园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变污为景造福于民 机制创新谋在长远 2018-12-13 浙江日报2018-12-1300003;浙江日报2018-12-1300007;浙江日报2018-12-1300004 2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