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窑火不灭 气象更新

龙泉青瓷新生代艺人创业创新侧记

  窑火不灭 气象更新

  龙泉青瓷新生代艺人创业创新侧记

  关 耳 潘 枫 叶炜婷

  85件当代青瓷珍品亮相联合国总部,秀出国际范儿;“80后”青瓷艺人作品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定礼品,赠予各国礼宾;29位“90后”青瓷艺人集中设展,诠释了新时期青瓷的生活美学……今年以来,频频亮相的龙泉青瓷新生代艺人,在各大展会上显得格外亮眼。

  不俗成绩的背后,既有当地创业创新平台打造的激励,也有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助力。

  如今,不断涌现的年轻力量极大地激活了龙泉窑的创新力。古老的龙泉青瓷也在他们手中玩出了万千新气象。

继承创新,让青瓷回归生活

  当一窑青瓷的火光熄灭,1300℃的炽热逐渐褪去,青瓷釉面随之细微开裂,如春雪融化,冰河初开。这宛若八音盒一般动听的声响在龙泉已延续了1700余年。

  龙泉窑,肇始于两晋,制瓷于唐五代,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和元代。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龙泉青瓷走向中兴。

  作为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千百年来,依靠这项技艺,无数龙泉手艺人创业创新、点石成金。

  世界非遗,龙泉智造。近年来,有想法、善创新的新生代青瓷匠人在龙泉不断涌现。他们用现代的设计和理念、科技元素,让原本看起来高高在上的青瓷艺术回归生活,让更多追求个性时尚的年轻人爱上青瓷。

  “70后”吴育敏改良柴烧窑,复制历史断层中曾经出现的青瓷;“75后”严少英从旅行中汲取创作灵感,烧制的青瓷颇具时尚感;“80后”雷慧仙将人物雕塑和畲族元素融入青瓷制作;“85后”叶芳从实用主义入手,让青瓷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90后”杨盛侃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用青瓷诠释古典美学……

人才培养,壮大工匠队伍

  走进龙泉各大青瓷工作室,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瓷产品不再止于瓶瓶罐罐。有人把青瓷设计成项链、包挂等装饰品;也有人将竹木、玻璃、亚克力与青瓷进行混搭,青瓷器型不再一味地仿古;还有人在釉色上下功夫,除了传统的梅子青和粉青,蟹壳青、鳝鱼黄、茶叶末釉百花齐放……

  据统计,目前,龙泉约有青瓷工作室1000余家、青瓷电商400余家,今年前三季度青瓷行业产值近20亿元,同比增长25%。

  产业兴旺,离不开人才培养。龙泉在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上筹建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开设青瓷工艺专业,外聘青瓷大师兼职教学,并与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学院的陶瓷专业建立紧密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提升办学质量。

  目前,该专业现有高级工班级4个、技师班级2个,在校生达600余人。得益于“由众到精”的金字塔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校杨盛侃等一批“90后”毕业生开设的青瓷工作室,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搭建平台,点燃创业激情

  近年来,除了本地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学习青瓷烧制技艺、并留下创业的人络绎不绝,进一步充实了龙泉青瓷匠人的队伍,为新时期龙泉青瓷的进一步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龙泉改造闲置厂房,建设青瓷创客园并投入使用,动工建设青瓷创业园工业地产项目,持续建设大师园,为创业初期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发展的良好空间。

  此外,龙泉还出台系列扶持政策,设立剑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扶持青瓷产业发展,并持续推进中国青瓷小镇、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打造文旅融合高地。

  11月1日至4日,龙泉举办世界青瓷大会·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来自全国各陶瓷产区的陶瓷艺术家的近3300件陶瓷作品,在龙泉上演了一场陶瓷艺术的盛宴。

  展会期间还同步举办了“丽水龙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暨“龙泉窑考古·陈万里龙泉田野访古90周年”论坛、故宫龙泉青瓷回家展、龙泉青瓷复兴之旅、青瓷开放之路主题沙龙等20多项主体活动,全面展现龙泉青瓷发展脉络,凝聚发展共识。

  近年来,龙泉涌现出一批对龙泉青瓷艺术饱含深情和技艺娴熟的“90后”新生代艺人,他们接过了龙泉青瓷前辈和老艺人的旗帜。

  为鼓励青瓷艺术家创作更多符合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11月22日,“90集合”青瓷·生活美学展在丽水美术馆举办。29名“90后”青瓷艺人代表,带来90件(组)手工制作的作品亮相展会,完美诠释了新时期青瓷的生活美学。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窑火不灭 气象更新 2018-12-11 浙江日报2018-12-1100003;浙江日报2018-12-1100006;浙江日报2018-12-1100012;浙江日报2018-12-1100016;浙江日报2018-12-1100021 2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