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南浔区和孚镇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梦里水乡是归处 和孚人家绿意浓

  南浔区和孚镇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梦里水乡是归处 和孚人家绿意浓

  陈潇奕 陈 芳 孙 英

  和孚,是一座有着2300年建城史的江南水乡。

  徜徉其间,青山绿水、黛瓦白墙,临湖走廊、阡陌桑田,古镇赶集、渔歌唱晚,这里有着梦里水乡的古早味儿,亦有渔港小镇的烟火气。

  东邻龙头山,南濒和孚漾,西依龙溪港,湖山相映,和孚坐拥江南水乡平原地区难得的自然风貌优势,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誉。而山与水所勾画的南浔和孚,跨越了千年的光阴,深蓄丰厚的历史底蕴,愈发显得隽永别致,在新的时代下实现绿色崛起、生态崛起,让人们在这里实现自由的呼吸、诗意的栖居,生动诠释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内涵。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和孚的水漾生活开始。

看得见的集镇美

  走进和孚,仿佛是误入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漫步和孚漾亲水栈道,漾坡种植荷花,漾边杨柳依依,只见宽阔无垠的湖面水波粼粼,漾上来往船只若隐若现,漾中搁浅的两条碧玉带状生态岛链,上面芦苇丛生、水生美人蕉婀娜生姿,时常有鸬鹚、白鹭蹁跹而过,呈现一派“波光浆影舟停处,水韵琴声渔歌扬”的渔漾独特美丽景观。

  亲水平台、步行栈道、漾坡荷花等一气呵成的特色景观带,如今一跃成为了集观光游憩、休闲娱乐、游船停泊于一体的滨水文化公共休闲区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生态是和孚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强镇第一方阵的优势所在,而靓丽风景线的打造和雕琢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人居环境,让他们对和孚镇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和孚镇人大主席杨建中感慨道。

  如何树立生态建设新标杆?如何大力度治理环境,大手笔打造风景,大视野发展美丽经济?可以说,经过这些年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步驱动,和孚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番逻辑与思考。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和孚镇以整体风貌管控为核心,结合城镇休闲文化发展需求,提升镇区整体环境质量,优化新老区域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以及交通组织,使城镇建设规划适应社会经济水平和未来建设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

  净为原色,绿为底色。在2017年,结合自身特色,和孚镇以“清水、显山、活漾、靓镇”为建设目标,投入1.8亿元对镇区进行全域环境综合整治,以“修、整、补、改、拆、建”为主要手段,加快推进道路提升、立面改造、景观绿化、主题休闲公园、管网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群众居住环境,实现品质生活共享,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旅游小镇。目前,和孚已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镇”荣誉称号。今年,为进一步夯实、扩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和孚镇又继续投入1.1亿元,分别对长超集镇和重兆集镇进行整治。其中,长超集镇重在挖掘红色历史底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泉生故里·水漾小镇”为整治目标;而重兆集镇则突出“丝绸”文化元素主题,锻造产业特色,提升地方魅力。

  为避免小城镇在改造提升中变得“千镇一面”,丢失原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和孚镇要求在高标准规划与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充分将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要素资源重新整合、优化、提升,把挖掘特色文化、塑造空间节点、彰显产业特色作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内容,形成有记忆的街区、有故事的小镇,展示浓郁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努力实现“一镇一品”。

  踏美而来,一个个集镇和乡村在和孚焕颜重生、各具特色,演绎着人与自然相融相生的和谐关系。走进民当村广陵桥自然村,水绕村郭,小桥舟影,白墙黛瓦,水榭长廊、庭前花草满,院外小径芬芳,置身其中,处处是景,步步入画,尽享静谧美好的乡村生活。据介绍,民当村以“田园风光、水漾生活”为核心,挖掘“知青”文化、打造“鱼桑”特色,展示典型的“水—田—林—村”的水乡平原传统村风貌,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入选“美丽宜居 浙江样板”双百村。

  从“田园风光、水漾生活”的民当村,到“山水农家、鱼鲜果香”的漾东村,从“世界渔桑、千年荻港”的荻港村到“耕读传家、乐活水乡”的新荻村,一个个美丽乡村风姿绰约,秀美生辉,跃然而出。

望得见的绿富美

  产业是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也是和孚镇在时代洪流中锻造出来的、自我给养的辨识度。鱼米之乡的和孚,传统农业发达,尤以水产养殖业、苗种业闻名全国,目前已形成现代生态旅游、装备制造、新型纺织、精细化工等一批优势主导产业,是南浔区唯一拥有两家上市企业的乡镇,先后获得全国千强乡镇、省级文明镇、省级生态镇、省教育强镇、省体育强镇、省水产强镇等荣誉称号。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翻篇归零的和孚镇遵循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理念,在积极探索实践新的发展路径,向美丽经济不断进发。

  在和孚镇荻港村,有着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面积1007亩,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保留最完整、集中的区域之一。2018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正式接受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奖牌,为和孚捧回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桑基鱼塘,这传承千年的农作智慧如今该如何延续?和孚有自己的一份答卷。走进荻港村,你可以看到这一个个与碧天相连的“聚宝盆”,宛若在大地上随意散落的一面面镜子,旁边还镶嵌着螺蛳蛤蜊砌出来的阡陌小道,辅以一棵棵挺立的桑树,向天空高擎着枝干,挥舞着绿色的手掌,煞是好看。

  在这份答卷中,和孚镇群策群力,长期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一古老而生态的农耕模式。和孚镇各级人大代表为积极推进和监督桑基鱼塘保护工作,成立由2名区人大代表、4名镇人大代表为成员的桑基鱼塘保护监督工作小组,监督小组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桑基鱼塘保护和利用工作,在查找问题的同时出谋划策,积极做好桑基鱼塘保护利用的践行者。

  镇人大代表朱阿惠是少数仍坚持留下打理“桑基鱼塘”的村民之一。按植桑养蚕蓄鱼的要求,夫妻俩一年到头的安排,几乎可以用手指数过来:正月、二月要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四月为桑树施肥;五月养蚕,六月卖,蚕蛹用来喂鱼;七八月鱼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几个月除草喂鱼。应时而作,是古代农作智慧的精髓。

  保存下来的桑基鱼塘,与一水相隔的荻港古村旅游并驾齐驱,共同谱写了“旅游+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整合多方资源,勠力同心,打造出一条独具荻港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在桑基鱼塘生态模式得以保护的同时,借助农旅融合,吸引人气,为村民们又辟出了一条致富路。

  前有桑基鱼塘的千年传承,后有跑道养鱼的时代创新,敢想敢做的和孚人脚踏实地,无时无刻不迸发着创新创业的活力与生机。在漾东村生态鳜鱼“跑道”养殖基地,只见在一个偌大的水塘中央,排列着11条开放式的类似于一条条蔬菜大棚样式的长方形水池。据浙江东渔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吴华东总经理介绍,这里每一条“跑道”长25米,宽5米,深2.5米,每条“跑道”可养鳜鱼1.5万尾左右,一条“跑道”的鳜鱼就可抵传统的8亩土地(鱼塘)养鱼的总数,而“跑道”面积只占鱼塘的3%左右,其余面积则用来“养水”。

  “‘跑道’中养的鱼虽然密度高,但由于水在循环流动,让鱼也在不停地做起了‘运动’,能够有效提高鱼的品质。”吴华东估算了一下,“跑道”里养出来的鳜鱼要比传统养殖的鳜鱼每斤贵6到7元,亩均收益将是原来的2至3倍。而且,利用“跑道养鱼”技术,鱼塘自身水质净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尾水“零排放”,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在规划总面积约1000亩的和孚镇漾东村现代渔业园区,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们正火热投身“跑道养鱼”中,一个产业也带动了一拨人走上了致富路。

  与此同时,荻港村船屋民宿、度假式养老中心,民当村精品玫瑰园、田园综合体、全龄颐养乐居生活项目,新荻村精品民宿、趣味水上活动乐园项目,漾东村鱼文化美食街项目等一系列优质项目落地和孚,厚植新业态,为和孚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美丽环境不断催生美丽经济,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快车道。而特色是小城镇的生命,熟悉这块土地的发展肌理,和孚镇坚持特色产业引领,因地制宜,产镇融合助推动能转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孚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沈增赟如是说。

  小镇产业特色是城镇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的集中体现。和孚善于挖掘自身特色,凝聚发展共识,以业兴村,以业聚人,积极培育农村新型业态,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争相升级到“美丽经济”的大格局。

触得到的生活美

  在和孚,哪里可以品味到最为质朴原味的渔家生活?

  坐拥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和孚镇,古建筑遍布如织,尤以荻港、袁家汇两座古镇最为古色古香,小桥流水、回廊曲巷,蕴藏着浓浓的水乡风情。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荻港村,因两岸河港芦苇丛生而得名,被作家舒乙称之为“江南最好的小镇”。站在桥上眺望,只见荻港依着悠悠运河支流,百年民居临河而建,一条古老的雕梁长廊将村庄拉得修长。走进文化展厅,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旧照片,依稀可以寻到这个古村落的老底子。

  荻港是一座敞开着的、有生气的古镇。或是荻港积川书画社妙手丹青的银发老人,或是一元茶馆热气腾腾的炉灶、一盏香茗,或是乡贤文化展览馆里留存的一个个乡贤往事,或是文化礼堂莺声燕语、宛转悠扬的越剧表演……行至今日,荻港村每年依旧还在举办渔文化节,传承了古老的养鱼、捕鱼、祭鱼方式、吃鱼、钓鱼、唱鱼歌、跳鱼舞、玩鱼赛、做鱼菜(陈家菜)、打鱼乐(渔家乐)、放鱼灯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沉睡已久的乡土情怀,因为这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念,而瞬间被凝聚、被“唤醒”。

  文化是一个村落的灵魂,连着过去,接着未来。这些风俗民情融汇到古镇的气质中,共同形成了和孚小镇的精神图腾,打造出和孚一个个独有的民俗文化品牌。

  走在美丽古朴的陈塔村,最美家风墙迎面扑来,沿河村民在家风家训门牌上亮晒着自家家风,古长廊下依次悬挂着家风家训名言警句宣传牌,游客村民走在长廊下,时时可受家风家训熏陶。以好家风涵养好民风,让好家风促乡风文明。

  今年以来,和孚镇通过挖掘最美、培育最美、弘扬最美、争当最美“四位一体”的有效举措推进“最美家风+”建设,完成和孚社区2000多户家风家训上墙、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楼道等评比活动;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完成荻港村、民当村星级户评比和家风家训上墙展示等活动,涵育乡风文明。

  “我们通过寻找美、发现美、弘扬美,让文明家风四处传播,切实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引领正能量的生活风尚。”和孚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美在生态、美在产业,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和孚码头,广场舞者蹁跹热舞,亲水栈道,散步行人络绎不绝。这一道道的风景,见证了和孚的变迁和群众的幸福生活,美丽嬗变的背后积蓄着和孚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匠心独运——着力推进“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把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和一片片风光,坚持“物的美丽”与“人的美丽”并重,实现城乡一体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大格局,走出一条和孚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也将是和孚未来的生动写照。我们,拭目以待。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梦里水乡是归处 和孚人家绿意浓 2018-12-11 浙江日报2018-12-1100003;浙江日报2018-12-1100009;浙江日报2018-12-1100014;浙江日报2018-12-1100012;浙江日报2018-12-1100008 2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