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全域提升走内涵发展之路

长兴:为“美丽浙江”建设添彩

  全域提升走内涵发展之路

  长兴:为“美丽浙江”建设添彩

  杨斌英 许 旭

  巍巍天目山下,渺渺太湖之滨,锦绣长兴处处是景:春来城山沟千亩桃花竞相开,夏至仙山湖碧水明镜一片,秋到十里古银杏长廊满地金黄,冬临太湖图影芦花如雪,四季轮回,景色更替,美不胜收。

  生态,是长兴发展最重要的底色。近年来,长兴以壮士断腕决心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等各项工作,从蓄电池、水泥、粉体等行业的集中整治,到废丝、废塑料、大理石、琉璃瓦等“低散乱”行业的关停治理,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的全面推进,到治水、治气、治土、治矿、治废等的全域提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摘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县等金字招牌。

  “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严守生态底线。”长兴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县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目标,以“美丽湖州”建设为抓手,推动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绿色增长,各项环保工作有序开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11月全县PM2.5均值浓度37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5.1%,空气优良率在湖州市三县四区中排名第2位,市控及市控以上监测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保持在100%,功能区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碧水攻坚 污水零直排有序推进

  12月初,天气渐冷,走进长兴县李家巷镇工业园区,施工人员正在对园区各条雨污管网、提升泵站等设施设备实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顺利运行。“李家巷镇是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重镇,水环境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李家巷镇园区办主任宗平丰介绍,该镇针对工业园区水环境常治常患的问题,通过全方位谋划、一体化建设、常态化监管,全力巩固园区水环境整治成果,并于今年全面开启污水零直排创建攻坚模式。

  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李家巷镇全力落实“四必查”制度,即每家工业企业截污纳管情况必查;每条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运行情况必查;每家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情况必查;每个排水口整治情况必查,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已完成110家喷水织机企业、32家涉水排污企业、69家维修、餐饮店等排查摸底以及雨污分流等整改工作,所有排查情况均登记造册并存档,并落实了长效监管措施。

  污水零直排,攻坚在行动。今年,长兴县制定出台《长兴县“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分别明确工业园区(集聚区)、生活小区、餐饮等涉水三产集中区创建单元建设标准,力争利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现全县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

  根据安排,长兴县全面排定17个乡镇(街道、园区)、24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居民生活小区、餐饮集中区建设时间表,同时按照“边排查、边整改”原则,动态推进新增问题区块整改工作,建立科学系统的零直排建设工作体系。今年重点实施20个区块整治,包括4个工业园区、8个居民小区、4个餐饮集聚区和4个乡镇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摸清底数,把握关键点,全力以赴抓推进,才能解决污水‘反复治、治反复’的问题。”长兴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长兴今年已经累计完成投资1.44亿元,完成企业管网整改325家,餐饮、美发、足浴等三产经营户污水预处理设施整改805家,整治排污(水)口16个,有序推进8个居民小区阳台水和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在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创建的同时,长兴县结合管网排查工作,加大雨污管网新建改造力度,今年累计新建改造雨污管网233公里;加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和运行监管,累计投入9500万元,推进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标改造项目76个,涉及受益农户6008户;持续推动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新建王浜头中水回用站,实现区域内730余台喷水织机废水全部集中处理及回用……一组组数据,印证了长兴碧水行动的坚实足迹。

行业整治 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长兴县是浙江省北大门,矿产资源丰富,依托采矿行业发展起来的铅蓄电池行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04年已达175家之多,然而铅蓄电池行业落后的环保设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度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

  环保与经济发展如何共生?“从产业上讲,粉尘灰尘多,水泥厂多,铅蓄电池厂多,搞环境治理压力很大,只有通过环境整治才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走上绿色发展之路。”长兴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长兴先后重点治理了铅蓄电池、粉体、纺织、印染、工业炉、耐火、非织造布等行业,引领这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天能集团创始于1986年,从一个村办的蓄电池小厂,到今天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千亿级龙头企业,走的正是绿色发展优先之路。2009年至2015年,天能集团先后投资近50亿元,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该产业园可年回收处理3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从废旧电池回收,到破碎、分选、熔炼、精炼,再到重新组装电池,打造铅蓄电池行业“回收——冶炼——再生产”闭环式绿色产业链,让废旧铅蓄电池“变废为宝”。

  环保越做越好,企业越做越大,在长兴,不少企业收获了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双重红利。从最初的175家到如今的16家铅蓄电池企业,长兴县重点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洗牌”,企业数量在减少,但行业2017年产值达到246.32亿元,比整治前增长了13倍,行业2017年入库税收7.8亿元,比整治前增长了9倍,实现了铅蓄电池产业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

  此外,粉体企业从343家减少到13家,企业平均规模提高了10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12.8万吨标煤减少到1.5万吨标煤;耐火行业从291家整治减少到162家,企业平均规模提高82%,户均税收提高80%;全县矿山由原来的300多家减少到2014年的24家,截至目前只保留了17家,同时,对废弃的54个矿山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率达到95%以上;全县废塑料加工企业从47家减少到11家、大理石加工企业从279家减少到146家、废丝加工企业从53家减少到11家,这些都成为了长兴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生动见证。

  近年来,长兴不仅摘掉了环境差的“帽子”,还戴上了生态优的桂冠,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河长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工作的多个率先,美化了城乡环境、赢得了群众满意,还增强了城市软实力、生态竞争力,并引进了龙之梦、吉利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的落户。

智慧环保

数据共享精细化管理

  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一场“智慧环保”变革在长兴展开,长兴县环保局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2012年,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长兴县环保局就自筹资金40万元,研发了办公系统、污染源管理系统,配备了部分硬件,信息化建设拉开序幕。2013~2015年,又投入资金1080万元,实施了重金属信息化建设项目。2016起,结合实施重金属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同时对原有审批、移动执法、行政处罚等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更为完善的监察执法信息平台等。

  “长兴县通过持续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特别是以实施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区项目为契机,不断加大环保系统的能力建设投入。”长兴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年的建设,长兴已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环保信息化整体基础已建成,实现了内部环境业务网络化、规范化管理等,“智慧环保”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信息平台建设,长兴县环保局将前端的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站、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大气重金属自动监测站等一系列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及时将各类环境质量的实时数据信息快速推送到局领导、管理人员、执法人员,提高了环保感知效率。

  通过信息平台建设,长兴县扩展了对重金属污染源的在线监控范围,新增了污水处理厂、重金属行业等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全过程监控措施。目前,长兴县环保局综合信息平台已纳入联网监控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站点共125个,其中属重点污染源的95个,污染治理设施类全过程监控点20个,提高了对污染源的实时监管能力。

  此外,长兴县环保局目前已实现了与县政府信息中心、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多方面、跨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包括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地理信息资源、企业工商注册信息等信息,从原来信息资源交流封闭式管理逐步转变为开放式协同管理、应用,丰富了信息公开渠道,提升了公开水平。

  排定目标,分解任务。如今,“美丽湖州”建设在长兴循序推进,聚焦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环境监管,推进生态创建,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为“美丽浙江”建设再添靓色。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长兴:为“美丽浙江”建设添彩 2018-12-10 浙江日报2018-12-1000003;浙江日报2018-12-1000005;浙江日报2018-12-1000012;浙江日报2018-12-1000016;浙江日报2018-12-1000010 2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