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文章导航

余杭:水城相融全域美丽

  余杭:水城相融全域美丽

  毛凌云 施力维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星罗棋布的湖塘,四通八达的河网,构成了美丽余杭的水韵底色。

  近年来,余杭牢固树立环境立区理念,高标准推进水环境治理,以治水促进全域环境整治。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创建,“数字治水”智慧化长效管护,余杭山水河湖焕然一新,美丽之洲更添秀色。水网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水乡正在余杭重现。

  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项目,一流的生态留住一流的人才。北苕溪清水潺潺,大径山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何过港水清岸绿,未来科技城梦想栖居。如今,优质水环境带来的生态优势正日益转化余杭的发展优势。

惠民生 创污水零直排区

  初冬午后,走进余杭街道中南村,一方美丽的湖泊呈现在眼前。湖泊沿线遍栽柳树,湖面上菖莆、燕尾等水生植物交替生长。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集纳污水的臭水池。

  水质的改善得益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今年,余杭街道对生活小区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推进地下雨污管网改造。原本排入池塘的污水进入了污水处理厂,湖泊、河道水质明显提升,黑臭塘成了景观池。

  不仅在余杭街道,今年起,余杭全区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到今年年底,中泰街道完成“污水零直排镇街”创建工作,2019年力争完成7个镇街的创建。2020年完成8个镇街的创建,到2021年全区基本实现“污水零直排”,大江大河、小河小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河湖水生态安全保障进一步提升。

  全区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污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做好精细化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治理等各项工作。余杭“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第一批涉及项目多达1912个,目前雨污分流工程已全面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处理量20万吨/日的临平净水厂将在2018年底完工并试运行。

  时间紧,任务重,余杭治水铁军们迎难而上。治水办(河长办)牵头各部门在去年排查、整治基础上,对全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排污口(水)整治、长效运维机制等情况再进行一次系统的深度排查,全面摸清底账和问题短板,讨论研究整治对策,为首批创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扫清障碍,夯实“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基础。

  “污水管网深埋地下,走向错综复杂,既要推进工程,还要尽量减少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这对工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镇街及各部门通力配合有效助推了工程。”余杭区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深度排查基础上,余杭制订了细致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方案,根据各镇街乃至各小区的不同特点制订了“一点一策”的治理方案。余杭区治水办对创建工作设置了统一的验收范围、验收条件、验收组织和方式,按照清单化管理,创建好一个验收一个,并要求做好长效管理巩固。

  在施工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要求企业做好内部和工业园区雨污分流改造,对厂区可能受污染的初期雨水、工业废水、生活餐饮污水清污分流和分质分治;深入推进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重点行业废水输送明管化改造;按照“关停一批、规范一批、整治一批”的总体思路,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和小作坊、小餐饮等其他类创建单元的雨污分流改造。

  今年,余杭还针对阳台污水合流制的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新建小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阳台污水设置独立排水系统。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造、提升和扩面项目。

  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截至目前,余杭区19个重点控制断面全部达到V类以上;主要河道I至IV类水质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水质全面向好。

促发展 打造美丽河湖

  优质的环境不仅是生产力,还是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余杭以治水带动全域美丽建设,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基础上,营造水景观、修复水生态、挖掘水文化,打造美丽河湖。美丽河湖已成为助推城乡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内,何过港穿城而过。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阿里巴巴总部、之江实验室,在河畔激荡着创新创业的火花,孕育着改变未来的梦想。何过港是余杭区今年重点打造的美丽河湖之一。它如一条锦带,将未来科技城的自然生态、创业生态、文化生态串珠成链。

  何过港在建设过程中遵循“水”“城”“人”和谐相融的理念。河道从一条淤塞的小沟拓宽至40米,两侧采用生态化治理,绿化总面积达47.5万平方米,绿带最宽达140米。为这座快节奏的创新创业之城里,留下了一片宁静的绿色空间。

  走进余杭的西部乡村则是另一番景致。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内,北苕溪清澈见底,鸟鸣鱼跃,小舟荡漾,如诗如画。这里是华东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而美丽河湖北苕溪无疑是其中灵动的风景线。

  北苕溪流域内的千亩花海,每逢节假日就刷爆朋友圈。溪畔径山禅茶文化源远流长,通过沿河5公里骑行游步道及多处亲水观景平台,游客能近距离体验大径山的山水人文。目前,仅北苕溪漂流年游客量就超30万人,两岸数十家精品民宿、农家乐一位难求。

  “通过‘美丽河湖’创建,我们探索总结何过港、北苕溪等试点示范建设,并推广经验,优化全区河湖生态空间。治水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为绿色发展更添动力。”余杭区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余杭有区级以上河道58条,总长404.84公里,镇街级以上河道598条,总长1448公里。秉承着“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亲水便民”的理念,今年以来,余杭以河流为主线,高标准推进河湖生态健康廊道建设。乔司港、毛家漾等21条着力建设成为区级示范河道。

  在美丽河湖的打造过程中,除了工程性的治理措施外。余杭区还特别注意挖掘水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将美丽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节点、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

  水乡塘栖是江南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塘栖的美丽河湖石目港,沿着网红游步道“塘超小径”行走,远处古镇景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依稀可见,近处“鸬鹚捕鱼”等富有水乡韵味的雕塑,带游客回到童年。独特的水乡文化为美丽河湖增光添彩。

  目前,北苕溪(径山段)、何过港、塘栖石目港等三条河道成功创建为杭州市级美丽河道。

  下一步,余杭将以“美丽河湖”为抓手,以水为核心促进山水、文化、旅游等资源整合,以河流为纽带促进产业、交通、城乡优化布局。同时,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爱河、护河,充分调动“巾帼护水岗”“河小二”“河小青”等社会力量开展河湖管理保护的积极性、参与度。

保长效

“智水”助力治水

  反复治、治反复是水环境治理中的顽疾,如何让河湖美丽常驻,守住治水成果?作为数字经济高地,余杭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数字河道”、搭建“数字管网”、强化“数字监控”、打造“数字治水”管理全链条,以“智水”促治水。

  雨污管网被称为“城市静脉”,由于深埋地下,管网长效运维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余杭区“智慧管网”运维平台通过传感器探测、地理信息系统定位、数据分析等手段,将地下350多公里的雨污水管网,绘制成一张可见、可感的地图。工作人员借助平台就能实时监测管网运行情况,精准找到管网破损点,并对城市内涝、污水溢流等突发情况进行预警。

  “以前确定渗漏点要先找施工图纸、再下井探测、开挖道路,没有几天的时间下不来。”余杭区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管网数字化大大节省了相关部门找到“症结”的时间。

  据了解,2017年,禾丰港、叶家桥港等河道修复费用就达2100万元,有了“智慧管网”运维平台,预计管网养护、河道维护成本将以15%的比例逐年递减。

  除了数字管网,余杭区还通过建设“数字河道”,实现由河到岸一体化管理。数字河道管理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在主干河道建立水质监测点及时反映当前水环境情况,将数据同步传送智慧云平台。

  过去,河道日常养护主要通过日常人工巡河,覆盖面不够广、水质监测实时性也不强。数字河道建设破解了该难题,通过技术手段对河道实时监控,有效提升了河道监管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何过港等河道投入运用。

  近年来,余杭区环保、林水等部门每年以500余万元投入建设数字河道。全区各重点治理流域干支流河道的节点与上下游都设置了水质自动监测点,智能联网的数据,有效的服务于河道治理工作,确保了全区19个重点控制断面河道水质持续改善。

  数字化管理手段,还在余杭的污水厂运维、企业污水排放、防汛监测预警进行全面运营。并打通了数据壁垒,实施数据共享,相关工作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以污水厂为例,今年7月初,余杭引入专业企业,通过数字建模,并使用了氨氮控制技术,在完全不影响生产(不停水)和不影响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全厂顺利完成扩容2万吨/日污水处理量的目标。

  水城相融全域美丽,2019年,余杭将按照全省部署,继续高标准推进“五水共治”,建设“美丽余杭”。余杭将以水环境巩固提升为目标,聚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创建两大抓手,落实部门、镇街、河长三大主体,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断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联合执法,实行例会推进制度、河湖长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查问责制度,守护碧水清流。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余杭:水城相融全域美丽 2018-12-07 浙江日报2018-12-0700004;浙江日报2018-12-0700006;浙江日报2018-12-0700012;浙江日报2018-12-0700010;浙江日报2018-12-0700005 2 2018年1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