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大上海 融入长三角
鄞州激发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新动能
接轨大上海 融入长三角
激发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新动能
尤 畅 王丹静 张绘薇 杨 磊 鄞才轩
民营经济是鄞州发展的中流砥柱,民营企业家是鄞州发展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40年来,鄞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长315倍,截至目前,全区个体民营主体数量已达到13.0288万户。在前不久发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鄞州区排名第四,位居浙江省第一,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当前,鄞州正处于“爬坡过坎、翻山越岭”的关键时期,要推进“二次创业”再出发、“两高四好”勇攀高,关键是靠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二次创业、争先率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坚定不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背景下,鄞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广搭舞台,引导企业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日前,该区开展了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产学研活动——组织包括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100余家企业及其负责人走进上海,与中科院上海分院深入对接,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铆足马力,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中科院上海分院整个系统与区级组织全面联动尚属首次,真正让鄞州企业充分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谋求更广阔机遇空间。
百家民企竞跑“上海滩”
鄞州综合经济实力强劲,长期以来,正是民营企业的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助推了鄞州经济持续领跑领先,也正是由于不甘落后、市场嗅觉灵敏的群体特质,也使得鄞州企业家往往更早、更快、更深地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来自政府的暖意。
此番抵沪的100余位企业家与中科院上海分院19个研究所60多名院士专家实现联动,并在11月28日下午举行了“百名鄞州企业家进中科院上海分院”专场项目路演及成果对接会。
宁波申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东联密封件有限公司、浙江中物九鼎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三家鄞州企业分别与中科院相关课题组进行签约。
宁波申江与中科院的合作,起始于1998年。当时,宁波申江正在寻求产业转型,而中科院上冶所正在寻求技术落地,时任中科院上冶所所长两次赴宁波申江考察调研后,当年就将所属的机电部(含人员与设备)整体搬迁至宁波,组建了宁波申江实业有限公司机电工厂,1999年上半年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
这让双方看到了产学研合作的巨大潜力,目前双方已成功开展5个项目,并将技术合作延伸至资金入股。申江集团年产值从500万元迅速成长为年产值逾10亿元的企业。
通过积极对接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实现高质量跨越的申江集团并非个例。宁波东联密封件有限公司也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长期建立研究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上硅所专家教授进行讲学及开展学术交流,为提高企业技术进步和科研项目的研发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企业生产的高纯度、高性能氧化铝陶瓷密封环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产品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航天、机械、环保、军工、汽车等领域,并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家级孵化器及国家级众创空间,浙江中物九鼎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颇有心得,园区入驻企业超过200家。公司总经理郑武成说:“这次与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意在通过‘借脑’,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高质量跨越。”
在随后中科院系统的17个项目的路演中,涉及信息技术、环境监测、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多方面科研成果,与宁波、鄞州的产业高度吻合,台下百余位企业家“竖起耳朵”,不时用笔记录下感兴趣之处。仅一个下午,新达成合作意向36个,为企业解决难题40余个。
鄞州企业家们还在路演现场广发“英雄帖”,向科研人员们征求在新能源动力机车电池管理系统、心脏参数的测量装置、转换式光学成像系统等技术的解决方案。
以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鄞州区为民企搭建各类对接平台,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二次创业”,再攀新高,助推鄞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长三角南翼“创新极”
一直以来,民营经济是鄞州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它贡献了鄞州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投资,80%以上的就业,95%以上的市场主体,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位居宁波市首位。
为吸引各类人才、科技创新项目集聚,鄞州区引导企业主动融入长三角,借助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创新人才资源,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一条“引、育、用、留”为主的人才工作生态链。
与此同时,鄞州全力助推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引进建设国际化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专业化特色平台,着力发挥产业化重点平台。
位于鄞州潘火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已累计为当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50余人,引进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82家,申报专利120余件,获授权4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并与40多家企业达成科技合作协议。先后设立的蛋白质定点修饰技术研究中心、增材制造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等各类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正推动一批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疗等重大项目落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而在高教园区南区和南部商务区之间的浙江(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期,目前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园区,建成后将有10万平方米体量,为宁波乃至长三角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和保障。当下的鄞州正举全区之力打造一条横跨东部新城、南部新城,串联诸多国家级众创空间、专业化园区、知名高等院校的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如果将大走廊比作一条腾飞的龙,那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是“龙眼”,已为宁波引进5000多名高层次人才,综合实力列全国第三。
在今年的鄞州人才科技智创周上,国内院士、知名专家、科技领军人才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齐聚鄞州,9位院士、专家被聘为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顾问团,21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走进鄞企,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把脉问诊,同时,通过举办独角兽创新峰会、知名高校院所产业化成果发布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洽谈会、“工业+设计”融合发展交流会等,加速人才、项目、资本、平台的对接。
今年5月,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外籍院士安德森·林奎斯特签订合作协议,安德森成为鄞州区首次引进的外籍院士。双方将联合开展智慧城市数据大脑平台系统科技攻关项目——“大数据采集、管理、分析、运用的智能化研发项目”,通过人才引进,一舟按下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
深谙“科技创新是企业立身之本”的美康生物,先后从中科院、中国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大量高级专家等人才, 10多名博士、60多名硕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每年至少推出10项原发研制产品,成为引领市场的风向标。
筑巢引凤,集聚大量人才,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和驱动力。鄞州平均每天诞生3.7项发明专利,两天登记备案创新型初创企业1家,一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如今的鄞州,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创新活跃期,专利授权量连续8年位列浙江省第一,仅2017年,鄞州区专利授权量多达9065件,位列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第一位。
开放合作
按下“快进键”
血缘相系、商贾相融的宁波与上海素有渊源,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和高铁的开通,按下长三角一体化“快进键”,为鄞州与长三角地区人员往来、经济联动创造了天然的条件。主动融入长三角,对鄞州而言,融入大上海可以吸收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外溢势能、承接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需要,通过洽谈与合作,宁波将得到上海的人才、资金、技术以及优势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对于上海而言,作为宁波核心区之一的鄞州与上海同处长三角,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诸多产业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广阔。鄞州可为上海实体经济投资、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上海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提供平台。
早在2016年出台的《鄞州区“十三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打造长三角开展高层次国际经贸合作的“试验田”,以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共创更大市场空间。
也正是在这一年,宁波首家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世贸通,正式获批国家级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世贸通也由此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入围的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帮助长三角中小微外贸企业一站式解决跨境物流、支付流、单据流、信息流等问题,提升接单能力。
近年来,宁波主动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宁波周”先后三次造访上海,引资1419.6亿元,约占历届“宁波周”总引资额的39.02%。其中,鄞州区在上海“宁波周”期间共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额62亿元。不光是上海“宁波周”,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鄞州主动接轨长三角,累计达成产业合作项目27个,总投资额200亿元。
产业对接,两地芳香。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与宁波签约两年多来,已在鄞州设立宁波芯空间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成为宁波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平台。2017年11月8日,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启动,该产业园是宁波市重点打造的集成电路产业性项目,也是中芯国际继上海浦东总部之后,国内第二大设计服务基地,为鄞州乃至宁波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补上强劲一环。截至目前,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注册落户企业已达26家,注册资金7.05亿元。
“今后我们会让类似‘百名鄞州企业家进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对接会变成常态,不仅要组织鄞州企业走出去,还要将上海专家请进来。”鄞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力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鄞州区将加速融入长三角,激发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新动能,全力助推民营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为鄞州“两高四好”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