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共赴乡愁产业大盛宴

缙云农民增收致富侧记

  共赴乡愁产业大盛宴

  缙云农民增收致富侧记

  因地制宜,敢闯敢干,久久为功,缙云用乡愁资源打造的五彩产业在今年显得格外亮眼。

  通过这些农民家门口的产业,今年前三季度,缙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97元,增长10.3%,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对于46万缙云人来说,他们的感触则更为直观——这“两黄、两白、一红、一黑、一灰”的五彩产业,就像一场开在家门口的经济盛宴。在这场经济盛宴中,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人人都可以是参与者,人人都有机会在新时期逐梦前行,迈步奔向美好幸福新生活。

  乡愁,走出富民路

  曾经,人们形容缙云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0.72亩,不足全国的一半,其农作物产出仅够果腹;山高水深,交通不便。

  如今,这片土地上,“奇迹”遍地开花。“中国麻鸭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华蜜蜂之乡”“浙江优质米仁之乡”“浙江最甜杨梅之乡”等头衔纷至沓来。

  长期以来,缙云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一任接着一任干,探索性地走出了一条以五彩农业、缙云乡墅、缙云驴道、乡村电商等为代表的“乡愁”富民之路。8月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缙云县委主要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10月的全省农业“两区”建设暨产业发展大会上,缙云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

  “乡愁产业,‘乡愁’是主题,‘产业’是属性,‘富民’是落脚点。”缙云抓住“乡愁”这个关键词,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惠及更多的农民。

  遵循着这一思路,乡愁产业日渐成为缙云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直接途径,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成为缙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愁,点燃创业激情

  缙云人民怀揣着让生活好起来的炙热冲动,义无反顾地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40年间,他们纵横四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勇于搏浪——

  20多年前,缙云4万鸭农闯天下。多年后,鸭农们摇身一变成虾农。5万虾农在异乡再次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缙云农民坚韧不拔的力量或许很普通,但这种力量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后,迸发出了多彩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缙云县三溪乡,海拔800米的高山上,李森洪承包500亩山地种起了黄茶,价格堪比“黄金”。2016年,缙云黄茶惊艳亮相G20杭州峰会,可谓风光无限。

  北山村“烧饼郎”吕振鸿,2006年回村开淘宝店,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致富龙头“北山狼”,无中生有引领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北山模式”。

  “缙云精英茭白师傅”李春萌,是壶镇茭白种植的拓荒人、领头雁。2007年,她“零租金”租15亩撂荒地试种茭白,不到3年就带动全镇种了1.6万亩。

  赵一均从事缙云烧饼师傅工作31年,创办了缙云烧饼第一家标准示范店。如今,他成为了缙云烧饼师傅“总教头”。

  在缙云,几乎每一个角落里,你都能觉察到这股奋进的力量。

  从无到有、点石成金,答案之一是在缙云这片狭小的土地上,奔走着一大群解放思想的人。

  乡愁,彰显责任担当

  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走进新时期的当下,缙云县委、县政府对缙云农民勇闯市场,都给予了及时的引导和有力的帮扶。

  致富路上,缙云干部群众携手创造出了一个“两黄(缙云烧饼、黄茶)、两白(茭白、爽面)、一灰(缙云麻鸭)、一红(缙云杨梅)、一黑(梅干菜)”的五彩乡愁产业。

  从倡导干部“争先进位大赶超”、承诺对人民“最多跑一次”,到全县深入践行“丽水之干”精神,作为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体系,让广大农民及其身后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作用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这片大地。

  今年上半年,在舒洪镇村民的朋友圈里,乡镇干部代言农产品的漫画形象被疯狂转发:镇党委书记为爽面代言,镇长为南乡馒头代言,仁岸村党委书记为杨梅代言。茶余饭后,村民们说,干部这么拼命地吆喝,不仅为我们的农产品代言,更是在为我们的“麦香小镇 幸福舒洪”谋福。

  在胡源,《胡源信步》全域旅游图,增强胡源对旅游的黏性,努力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而走村入户民情图、小城镇建设作战图、精准帮扶消薄目标图等“十张图”,更是成了乡镇干部谋划胡源美丽蝶变的“秘籍”。

  缙云干部的智慧,在“有所为”中,更彰显担当。在促农增收致富中,适当引导、扶持、规范,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因地制宜地植入到千家万户的产业之中。伴随着乡愁产业的日益成熟,乡村振兴、农民致富迎来了一个好时代。

乡愁富民小故事

  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光

  在不久前的缙云烧饼节上,来自环湖村的上官家柴灰粽再次受到了追捧,4000多个粽子在5天期间销售一空。今年40岁的上官淑辉带着大洋柴灰粽,走出大山,正是“互联网+传统土特产”的成功尝试:成立了丽水乡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父母负责粽子前期准备和制作,姐姐负责生产,妹妹负责销售。“每次妈妈包粽子,脸上总是掩不住笑容。”上官淑辉说。

  一出太阳就开心

  “我家有座发电站,只要有太阳就行”,每天拿出手机查看发电量,已经成为工联村村民吕祖其的新习惯。去年,夫妇俩贷款20万元申请安装光伏板。今年1月,通过国网缙云县供电公司的验收和并网,87片光伏板在他们家的屋顶上开始发电,一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让吕祖其很是开心,他算了一笔账,“再过几年贷款还清了,每天的太阳都是我的纯收入。”

  咖啡馆里盛满憧憬

  今年国庆期间,位于仁岸村的“桥洞咖啡屋”生意爆满。经营者洪培杰和王礼准是舒洪镇土生土长的农民。这个咖啡屋原本是一个被废弃的桥下空间。改造之后,成了远近文艺青年的网红打卡点。洪培杰的母亲每天几乎都是最早到店里,干的都是最琐碎的活,但她的脸上却一直挂着笑容,“现在儿子还给我开工资呢。”

  我有一个新梦想

  作为大学生创客,笕川村的施佳余今年只有23岁。2016年初,和她的小伙伴一起注册了品牌“奇古堂”,在天猫卖杯子。经过深入的研究,施佳余和她的小伙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数据即是财富!2016年“双十一”,她们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当天产品突然爆红。2018年“双十一”销售额早超千万元,拿下三万多单!“在最适合的时候,回到家乡做电商,是我最幸运的决定。”施佳余说。

  生活比蜜甜

  在东方镇一个叫山坑的地方,隐居着田根勇夫妻俩,还有他们一百多箱的蜜蜂。和所有养蜂人一样,田根勇也面临着缺乏技术的困难,直到县里组织了专门的养蜂技能培训,他的养蜂大业才算是真正拉开了序幕。原来一箱蜂一年只能产三四斤蜜,现在普遍都在十斤以上。喝山泉、吃蜂蜜,一年到头连个感冒都没有,田根勇的生活比蜜还甜。他家的蜂蜜品质绝佳,200元每公斤,依然脱销。

  日子就像吃甘蔗

  “鼎湖村依托仙都景区优势发展农家乐,农民足不出户就有就业门路,我们村还是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呢。”鼎湖村农家乐协会会长刘碧勇说。铁城村已建成15家主打菜饭品牌的农家乐,该村经营铁城菜饭多年的麻玉芬这样形容农家乐的发展,“就好比吃甘蔗般,一节比一节甜。”如今,仙都街道也已形成农家乐、民宿集聚区,让游客真正感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农家景”的乐趣。

  麻将桌换成揉面机

  从靠天吃饭,到全天候可以生产,从自己一户人发财到带着全村人一起致富,施喜杰只用了3年不到的时间。施喜杰家住三都村,是远近闻名的“面司令”。施喜杰反复研究爽面加工流程,不仅添加了揉面机,自主设计了搓爽面的机器,新添置两个除湿机,让爽面加工可以全天候进行。在施喜杰的带动下,去年村里一下子增加了20多户爽面加工户。这两年,很多人家的麻将桌换成了揉面机,大家的生活是越过越好。

  日子越来越好

  2000年,徐可新在五都村上湖自然村的茶园里发现了第一株变异的绿茶。经过省科技特派员的培育,“开枝散叶”,发展成了今天的缙云黄茶。相比种植传统绿茶,黄茶的收益每亩约高出两万元,从鲜叶到加工,现在每年能有七八十万元的收入,而且黄茶还能带动家乡村民致富,每天采茶工钱就有120元。对于种植、肥料都有不少补贴,而且黄茶价格非常好,最高时每斤能达上万元。

  数字看“乡愁”

  全省第一

  2018年前三季度,缙云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3%,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全国最大

  作为“中国茭白之乡”,缙云是全国最大的茭白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产量10.7万吨,带动全产业链产值12.5亿元。

  8100万元

  2014年,缙云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17个农民增收子政策。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农民增收专项资金8100万元,实行“一举措一政策”,进一步推动精准增收。

  3亿元

  缙云大力扶持传统小吃爽面,打造富民新品牌。目前,累计培训爽面师傅1000名,建成当地特有爽面原材料小麦示范基地7200多亩,预计今年产值达3亿元。

  8.1亿元

  2017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78万人次,旅游收入8.1亿元,农产品销售2.3亿元。如笕川村成立村集体公司,流转土地500余亩,打造笕川花海项目,累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门票收入1150万元。

  15亿元

  在全国开出示范店475家,成功进军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8个国家。2017年缙云烧饼卖了15亿元,平均一个烧饼桶一年产出30万元。

  237公里

  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开发24条驴道、总长度237公里。驴道化身“金凤凰”,成为“大红娘”,催生新职业。胡源农民当起“乡愁导游”,旺季一周带4个团,每次收入200元。

  412家

  打造“缙云乡墅”品牌,大力发展乡村度假和休闲养生产业。目前,缙云拥有民宿412家,三季度接待游客30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分别增长25%、33%。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共赴乡愁产业大盛宴 2018-11-28 浙江日报2018-11-2800003;浙江日报2018-11-2800006;浙江日报2018-11-2800009;浙江日报2018-11-2800013;浙江日报2018-11-2800004;浙江日报2018-11-2800005 2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