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政治

从建区到造城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鲜明印记,也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真实写照。

  起步于1990年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正是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顺利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与钱江经济开发区两区合并、打造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这“三级跳”更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华丽蝶变——

  产业发展迎来“高光时刻”

  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你总能听到这样的传奇故事:一个普通的气门嘴市场价只需1元左右,然而万通智控生产的气门嘴市场售价上百元一个,因为他们将气门嘴与传感器跨界融合,在气门嘴上搭载TPMS系统,这样汽车在行驶中一旦实时监测到轮胎内压力和温度等数据超出预设范围,就会发送报警信息到车载电脑,显示在仪表盘上,提醒司机采取紧急措施。

  2013年,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产能达到130万台油烟机;到2016年,因为“机器换人”,油烟机产能达到了250万台,相比2013年效能提升了65.5%。

  ……

  全球化竞争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砥砺创新的开发区企业早已给出了答案,而这背后,正是开发区多年布局引导的成果——

  确定以发展智能装备、健康医疗、绿色环保、布艺家纺和现代服务业5大行业为主导,并辅以“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以重奖引导,并辅以精准服务,帮助企业走产业升级之路。

  2017年底,开发区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稳居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余杭区将1.72平方公里的乡村划为临平工业区时,有谁会想到,30年不到的时间,这里成为了临平副城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余杭经济的发展引擎和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28年前,在原杭申公路(老320国道,现星光街)北侧,靠近临平,这本是个供临平外商投资而创立的工业区。

  “一眼望过去,全部是农田,还有很多自建房,根本看不到企业,更不要说是厂房,路也不通。”这是唐根泉对开发区的第一印象。

  作为老板集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他2000年来开发区踩点,记忆深刻。如今的开发区,早已看不出曾经工业园的影子:高楼林立,车流涌动,数个综合商业体密布,公共交通发达,医院、学校配套日益完善……是一座年轻而有活力的城市。

  接下来,开发区还要依托东湖街道,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水环境治理、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以及城市管理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助推建设品质开发区、美丽新东湖。

  有城,才有人。

  今年以来,开发区新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18名,呈现创新和创业人才并进,国内和海外人才联动的大好局面;大学生创业园6月投入使用,已引进20余个大创和人才项目;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已引进9个外籍人才项目;首期推出精装人才公寓134套,目前已有100余名人才申请入住。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余杭人不愿意住的开发区,如今有很多杭州人把家安在这里。

  接轨杭州再蝶变

  如今的开发区,正在加速新老城区的有机更新。

  南临临平老城,开发区与临平新城呈轴线发展,向南即可对接杭州主城区。然而,28年前以临平工业园为原点的发展历程,导致开发区自成体系成片发展,无法与临平老城自然融合。

  而近年来,产业片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变已成趋势。

  于是,开发区着手淘汰产能落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只保留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企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老旧产业下“狠手”,开发区“双刀齐下”:关停海联热电,也关停了302国道以南的8家印染企业。

  腾挪出的资源和空间,则用于建设集产业转型、商业办公、创意研发、休闲娱乐、生活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高品质现代化综合功能区,乃至接轨杭州。

  这也是当年那个小小工业园,又一次蝶变。

  从1.72平方公里到76.94平方公里,开发区砥砺创新28年,上下齐心,不断求发展、求转型、求升级,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也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浪潮中,书写越战越勇的励志故事。


浙江日报 政治 00007 从建区到造城 2018-11-27 浙江日报2018-11-2700011 2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