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人文史“活地图”写就别样地方史
富春山水秀 文澜万古流
本报记者 俞吉吉 王逸群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600多年前,72岁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驻足,在之后的4年里,他将这里的山水绘于笔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横空出世。如今,富阳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汇聚于一本著作中,别样讲述着这里的名人故事。这便是由富阳区史志办编辑、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富阳的文澜隧道》,撰写者是富阳人文史“活地图”蒋金乐。
近日,记者走进蒋金乐位于富阳的家中,听他讲述这条“文澜隧道”的故事。
富阳秦时置县,是我国较早建县的地方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翻开这本近300页、约25万字的书册,一幅富阳的人文历史图卷缓缓展开。这里,有楷书之祖钟繇《宣示表》中雄才大略、心思缜密的孙权;有“松雪斋中小学生”黄公望,感慨“富春山水终嘉遁”,潜心创作“画中之《兰亭》”《富春山居图》;有清代名臣董邦达、董诰父子“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为官清廉的故事。
其中,也不乏新发现。富阳现存最早的县志是明正德十六年重刊本,那么,有没有比县志记载更早的物证呢?蒋金乐从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中找出来了。“王羲之的《谢范新妇帖》中,还是‘富春’,到了儿子王献之的《古法帖》里,却已成‘富阳’。由此可见,‘富春’改‘富阳’是在简文帝时。”他翻着书页解答道。“我们知道赵子昂是黄公望的老师,殊不知赵子昂的老师是富阳人中峰和尚。”
这本书的书名是蒋金乐的同乡、作家麦家起的。在麦家看来,这本书“洋洋三十三篇札记,把家乡富阳的人文底子搜个遍,翻个身。”何为《富阳的文澜隧道》?蒋金乐说,这是一种独特的写作角度,“在华夏文化的大谱系中,穿过一个伟大的名字,去发现一个同样伟大的富阳人”。
蒋金乐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特别的切入口,从蔚为大观的华夏文化,从某个文化名人的行迹与著作着手,写历史上的某个富阳人。几年来,他乐在其中。“嗬,原来这里藏着一个富阳人。颇有一种墨林遇乡贤之感。”在他看来,这种独特的谈古论今的写作手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也给乡邦文化整理和地方志的编纂提供一种新角度。
这本书发端于蒋金乐的微信。从2015年初开始,蒋金乐把微信当作平台,每天会给自己布置“功课”,每日一题,一则千字文,一天不落地写了两年多。现在,这些千字文加起来已有近四十万字。
素材从何而来?在于博览群书。在蒋金乐家中,书房里6片古木雕门的背后便是他多年珍藏的书库了,藏书已近万册,人文历史的书籍涉及甚广,因此,他也在2016年成为了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的获得者。
作为黄公望研究会的副会长,54岁的蒋金乐对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的研究也是用力甚深,成果丰硕。现在,对于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的研究,已有了十万多字的专题文稿。蒋金乐记得,2010年,《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富阳举行,他被安排负责相关史料的搜集,自此,也开启了他对这幅传世名画的探索之旅。2010年7月,他陪同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在富春江游船上拍摄两岸风景时,发现很多地方都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的美景非常相像。他心想,为什么不拍摄一幅富阳实景地的摄影图呢?2012年,由他拍摄的10张实景照片拼凑得到的现实版《富春山居图》惊艳亮相,照片中的山势起伏与画作中大体一致,可以得到600余年前的黄公望正是以富春江的实景而绘就了这幅传世佳作。
除了书和字画,蒋金乐家中最多的便是他从全国各地收来的老物件了,以古家具和木雕为主。他不仅喜欢收藏,还深入研究,读出了这些老物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它们中有的寄托了民间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有的有了中西合璧的影子,有的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有的代表了中国审美的高峰。
这几年,蒋金乐一直在埋头深挖“富阳的文澜隧道”,参与了黄公望隐居地、夏震武灵峰精舍等文化复建项目。“但愿我们继续有新的发现,为历代富阳人在中华文化中的身影立此存照。”蒋金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