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生态

以村庄梳理式改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慈溪18村“换装进城”

  11月22日,慈溪市三北大街南侧,一个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公园里,几名施工人员正忙着进行最后的扫尾工作。

  “这里是我们村庄的门面,一定要美观大气。”轻纺村党总支书记华建育每天盯牢工程进度,心里琢磨着要给公园起个好听的名字,“农民进趟城都要打扮一番,村庄要融入主城区,也该漂漂亮亮的。”

  轻纺村所在的白沙路街道,在慈溪是个“另类”的所在:她位于中心城区东部,是市政府所在地,辖区内有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其中不乏各类城市地标性建筑;同时,她也是慈溪几个街道中“最农村”的地方——22个村(社区)中有18个是地地道道的农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这个“既城又村”的地方,如何通过美丽城镇建设,推动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白沙路街道投入1.5亿元,在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科学安排发展时序,重新规划城区、村落、产业的发展布局,“既让18个村庄全面提升颜值,又推动城区服务和产业布局辐射到乡村,从而加速城乡融合。”白沙街道党工委书记房伟迪说。

  轻纺村最早开始“换装”。这个人口上万的村,紧邻街道主干道。此前,因为家庭工业发达、外来人口占比大,村里建筑杂乱、环境面貌较差。随着白沙路街道成为慈溪新城建设的主战场,位于街道核心区的轻纺村,顺势开启了全村梳理式改造,即通过对现有建筑、规划、景观等的盘点整合,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改造的重点首先是居住环境。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慈溪,多数村庄的本地村民早已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后,他们迫切需要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走进轻纺村,映入眼帘的是白墙灰瓦的整齐农舍、平坦整洁的柏油马路;村中的降桥江,不仅新建了生态岸坡,还在河岸两侧新增了园林景观;健身广场、休闲长廊等设施也修葺一新,村中还多出不少停车位。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投入1264万元,对5900平方米道路、2.4万平方米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华建育说,经过梳理式改造,不仅村庄面貌一新,农村的原有肌理得以保留,村里还新增了公园、文化馆、老年活动室、公共停车位、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今后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将和市中心完全接轨。”

  核心区的村庄进行梳理式改造,其余村庄则至少打造一个环境整治的示范区块。今年6月开始,高河塘村对村中心15万平方米区域进行改造,村道两旁树起竹篱笆,路旁的空地上种满鲜花,家家户户的庭院也焕然一新。同时,街道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投入8000多万元,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对16条河道进行美丽河道改造,使之成为环绕村庄的“美丽飘带”。

  “高标准的环境整治,让村庄更好地接轨城区,群众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白沙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马腾说,目前,轻纺村二期改造工程以及长春村的梳理式改造项目也即将开启。

  在村庄提高颜值的同时,城区的产业也在酝酿增加魅力。

  不久前,在华东轻纺针织城附近,一个占地183亩的环杭州湾智能制造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新建的2幢商务写字楼、7幢标准厂房里,已有近10家企业入驻生产。

  “这个智能制造中心规划建设1500亩。”房伟迪说,除了原有的华东轻纺城改造提升外,还将重点引进新型产业,进一步增强城区的产业带动力和辐射能力,目前有10多个机器人团队正与街道接洽,准备尽快进驻。

  农村通过整治融入城区,城区则通过产业提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相向发展中,城与乡之间的互补融合,已在白沙路全面开启。

  > 记者手记

让城与乡在融合中互补

  白沙路街道在慈溪是个“另类”的所在,甚至在全省都有样板意义:这是城市、城镇、乡村的“结合体”。

  眼下,全省各地都在努力补齐美丽城镇建设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但不可否认,部分地方仍在苦苦探寻适合自身的实现路径。像白沙路街道这样的“结合体”如何真正实现融合,正可给这些地方提供借鉴和思考。

  从既城又乡、城乡分离,到相向而行、融合发展,白沙路街道最值得借鉴的一条经验,就是整体谋划,把城市、城镇、乡村放在同一张蓝图上进行布局和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分配,让城与乡在融合中互补、在互补中提升。

  白沙路街道的融合发展还在进行中,一些探索和尝试是否有效还有待时间证明,但至少让我们看清了一条路径:只有统筹谋划城与镇、镇与村的功能定位,真正发挥城镇“接城连村”的作用,以镇带村、镇村联动,才能更好更快地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天地。


浙江日报 生态 00010 慈溪18村“换装进城” 2018-11-26 8829331 2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