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小城镇整治·美丽蝶变

文章导航

浙南“大花园”蝶变新生

  赵琛璋 顾秀宇

  泰顺司前,青山绿水间,“土墙青瓦蓝腰带”的畲乡民居错落有致;永嘉桥头,旧貌换新颜,“东方布鲁塞尔”的河道重现碧波荡漾;文成百丈漈,文化为亮色,以乡愁记忆打造特色富民古村……在这片充满神奇山水的瓯越大地,一座座诗情画意的小城镇如今正展露芳华,一场环境整治攻坚战亦持续向纵深推进。

  过去的一年,温州全市小城镇整治考核达标乡镇共47个,优秀县为文成、永嘉、泰顺等3个,瓯海泽雅镇、乐清柳市镇、永嘉界坑乡、文成公阳乡、泰顺百丈镇等11个乡镇被评为省级样板乡镇。

  拉高标杆,自我加压。步入2018年这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之年,温州又制定了三大目标:在完成省定39个乡镇达标计划的基础上,实现全市46个乡镇、15个街道考核验收达标;大峃镇、昆阳镇、罗阳镇、灵溪镇等4个城关镇和灵昆街道要完成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的50%以上;组织开展“回头看”,巩固和扩大去年47个已达标乡镇整治成效。

  把脉问诊、精准发力、对症下药……温州正乘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以绿色为底,以文韵为魂,不断激发小镇内生动力,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朝着打造一批特色宜居小镇的方向,蹄疾步稳,砥砺前行。

  谋划机制创新

精准发力治乱象

  自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来,温州将整治工作作为全市转型升级、赶超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温州深入开展六大专项行动,瞄准短板、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7月,温州启动全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互学互比”活动,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脏乱差”整治,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提升城镇治理能力。

  在7月份全省排名通报的18项主要量化指标中,温州12项居于全省中上水平。截至今年10月底,温州市3年115个整治乡镇开工率、完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为99.15%、89.35%、92.22%。2018年46个计划达标乡镇,开工率、完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为100%、86.95%、94.84%。

  围绕项目规划设计、资金筹集、建设管理等方面,温州积极谋划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项目推进方面,文成县引进全过程战略合作机构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利用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紧盯项目设计、图纸审查、合同造价、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结算审计等关键节点,保障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在建设模式方面,洞头、永嘉等地引进EPC总承包模式,工程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驻镇规划师”制度加强对乡镇业务技术指导,以建立“路长制”加强道路秩序管理;在资金筹措方面,多元化开展自筹,如苍南大渔镇探索了众筹模式。全市通过社会筹资3000多万元投入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解决了农贸市场、文化礼堂等民生工程问题。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温州市也在全力推进。今年5月举行的温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提出,各地要以县级党委政府为主体编制具体的行动方案并迅速落实责任,这项工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和环保督查的重要内容,加大保障力度,实行项目化清单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挖掘文化基因

打造一镇一风情

  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提升,根本目的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小城镇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

  在乐清淡溪镇下埠宅村,沿途优雅大气的文化墙绘引人关注。然而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高低不平的违法建筑。未来,这里将连同其他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节点一道,展现“红色传承·状元寻根”的人文魅力。

  淡溪镇的蜕变只是温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的一个缩影。每个小城镇独特的山水禀赋和人文肌理,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酝酿出特有的一镇一风情。

  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禀赋,温州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统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功能与美感、保护和利用、整体风貌与地方特色,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各有韵味、富有内涵的精品佳作,展现小城镇“大建大美”的崭新形象。

  为更好地谋划小城镇发展方向,泰顺县邀请台湾华梵大学建筑系主任萧百兴教授参与传统民居、城镇传统空间整理、传统生活与美学魅力挖掘等项目,提升“畲族小镇”司前畲族镇、“时尚体育小镇”百丈镇、“茗石小镇”龟湖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形象,全力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泰顺新样板。

  结合地域特色,永嘉县以山水文化作魂,“嵌”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景致中:界坑乡建筑改造采取就地取材,在区域上形成风貌过渡关系;巽宅镇以漫居环境特色为主题,围绕“宅”字,建设和美家园。

  “要充分挖掘温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将更多历史文化、特色元素融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设计中去,通过环境的综合整治,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温州市整治办负责人表示。

  群山环绕间,别墅般的欧式小屋有序分布,美若“世外桃源”。经过一年多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换上“新颜”的文成县铜铃山镇,摇身变成“北欧风格、铜画森铃”的主题小镇,成为乡村旅游热门地。“简直就是脱胎换骨!”这是来自于铜铃山镇老百姓的心声。

  蝶变不仅发生在铜铃山镇。在苍南矾山镇,矾矿文化结合旅游资源,一个“生态、旅游、宜居”的矾矿遗址旅游小镇呼之欲出;在瑞安林川镇,通过车辆占道、乱拉电线等街道路面的整治,还原良风美俗的乡愁空间,“山里人家(林)、在水一方(川)”的诗意栖居环境特色日益凸显;在洞头鹿西乡,通过“鹿”“石”“渔”三大特色元素的运用,这里正打造成为百姓乐享的“海岛家园”……

  有“颜值”更具“内涵”。通过挖掘小城镇的山水格局、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和地域建筑特色,温州“一镇一品、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共建美好家园

美好生活乐如诗

  在环境整治中,温州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为目标,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在外各界人士、党员干部等各方力量,让整治工作从政府推动、党员参与,发展到全员互动、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苍南县大渔镇发动群众筹资、筹地、筹力,破解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面临的“缺人少钱基础差”困局,采取众筹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己建城理城”的新路子,让城镇面貌在一年多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地人依海而居。在面朝大海的地方建起了一排房屋,房屋和大海之间仅隔一条马路,名为海滨路。“以前,海滨路靠海一侧没有栏杆,小孩子在路边玩耍,大人都要担心。”当地渔民黄师傅介绍,随着整治行动的推进,海滨路得到了改造提升,临海一侧立起了石头护栏。

  “修建护栏的资金,一部分由我们政府承担,另一部分是我们通过刻碑或者冠名的方式,发动有能力的企业家和群众共同出资。”苍南县整治办副主任虞威介绍。得知政府要整治集镇,许多群众都自愿出资参与其中,“海滨路沿线的屋顶灯光,也是每家每户自掏腰包做成的。”据大渔镇政府统计,当地一年来共筹资500多万元,参与捐资的人员达400多户,建设了溪堤、栏杆、道路、路牌等一系列公益性项目。

  群众发自内心的热忱参与,为温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拓宽了资金来源的渠道,成为整治工作得以持续推进的重要力量。

  在永嘉,桥头镇菇溪河综合治理工程,当地群众先后两次自愿捐资共6123万元,单笔捐款100万元以上的有21人,创下了全省小流域治理民间捐资的最高纪录;在该县金溪镇,吴宅村老人吴东溪出资200万元建成东溪大桥及周边道路,村民集资280万元建成潘宅登山健身步行道、滨水公园以及文化广场等。

  在乐清,南岳镇乡贤认捐450多万元,认建认领“口袋公园”、立面改造等多个环境整治项目。

  与此同时,借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契机,各个小城镇也进一步拆除了违法建筑和腾退了“低散乱”企业,为发展腾出了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招引产业项目,促进全域旅游、美丽经济的发展,让群众有机会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前是种菜的园地,现在变成了漂亮的花园,泽雅每一天都在变新变美。”瓯海区泽雅镇源口村村民如此感叹家乡的变化。驱车穿过天长岭隧道,映入眼帘的便是由卵石、旱溪等元素构成的入口景观和雕塑广场,像是一幅浓缩版的泽雅山水风景画。

  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房乱建”整治、环卫设施提升、水体治理、公厕改造等工程相继实施,泽雅原来的菜地、荒地被打造成景观绿地,人们有了休闲运动的好地方,获得了老百姓的由衷点赞。

  美丽环境正进一步转化为美好生活。在文成,社会业主租下百丈漈镇下石庄村老民居,开发民宿“石门台”,引进云南音乐人为游客弹吉他、打手鼓,带动村里老宅全部出租,成为当地旅游新晋热点景观;西坑镇部分下山移民户花10万元买来一间民房,通过环境整治引来游客,光房租一年就能拿到20万元。

  “小城镇整治的效果有目共睹,尤其是加速推进六大专项整治进程中,部分城镇的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宜居度显著提升。”温州市整治办负责人表示,2018年在39个城镇被列入全省整治达标任务的基础上,温州自加压力,将乐清芙蓉镇、瑞安湖岭镇等7个城镇也列入任务,以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整治带来的积极变化。


浙江日报 小城镇整治·美丽蝶变 00017 浙南“大花园”蝶变新生 2018-11-20 浙江日报2018-11-2000012;浙江日报2018-11-2000014;浙江日报2018-11-2000013 2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