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旅游浙江

文章导航

全境丽水展芳华

  全境丽水展芳华

  黄丽丽

  “闲心对绿水,清静两无尘。”到秀山丽水走一走,已经成为当下都市游客放松身心的首选之一。这里可静静欣赏群峰竞秀,瓯江帆影;可深入体验山耕民宿,回归田园生活。这里是最后的“江南秘境”,也是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当大众旅游需求从观光游到体验游、深度游转变,拥有“好山好水好空气”天然优势的丽水,无疑搭上了全域旅游飞速发展的快车。近年来,丽水旅游总收入长期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2017年全域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02%(全省第一)。2017年6月,丽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标志着丽水全域旅游步入了新阶段,生态旅游业发展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条越走越宽的发展之路、富民之路、转型之路;推进全域旅游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第四次点评会上,丽水市有关领导强调。丽水正以“丽水之赞”为引领,聚焦聚力“丽水之干”,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全市域谋划、全领域推进、全方位提升,加快建设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园,合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高起点起步,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生态是丽水第一优势,旅游是丽水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在丽水,这已经成为从各级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的共识。

  丽水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34个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旅游成为书记、市长“一把手”工程。

  妥善规划,方能长久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顶层发展思路,丽水出台了多项规划,强化引领作用。编制了《丽水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丽水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丽水市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等,形成了多规融合、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划有效的规划体系,制定了《丽水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引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全域旅游不是碎片化、同质化的旅游,而是更加精细化、集约化的旅游。”丽水市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丽水发展全域旅游强调四个“所有”——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建设、所有的工程、所有的项目都要有旅游的理念,都要达到赏心悦目、身心愉悦的效果,把丽水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打造。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丽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制进一步理顺,建立了“周简报、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创建推进机制,将全域旅游发展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各部门,高权重高分值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总体方案》《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把全域旅游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培育旅游第一战略支柱产业。

  作为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丽水今年还出台了《丽水市建设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建立更具活力的旅游管理体制、经营运行机制和转型升级新模式。

  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业投融资改革的若干意见》,强化旅游资源管控和有序开发,遂昌那然生命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遂昌旅游发展公司等旅游类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缙云县仙都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于2017年初通过景区门票质押、土地抵押的方式分别融资5亿元,用于仙都5A级景区创建。

  丽水还主动承担全域旅游统计、旅游用地改革两大省级试点,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试算为《浙江全域旅游统计试算方案》提供了实践经验;探索实施旅游项目“只征不转”,按照“用多少、建多少、转多少”的原则实施“征转分离、分类管理”的用地模式,如松阳对“乡村游”的土地供应和利用方式大胆探索,形成了“征用+挂牌”“征购+转移”“收储+挂牌”“收回+租赁”“审批+改建”等五种特色旅游用地模式,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多重举措的保障下,丽水确立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千亿级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地位,目标实现“十三五”末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旅游总投资五年累计1000亿元。全市确立了300个景区化村、20个旅游小镇、30个高等级景区和20个农旅融合集聚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布局。

“旅游+”发力,打开绿色发展新通道

  “云上平田”“过云山居”“柿子红了”“云上五天”……到访过丽水的人,无不被“丽水山居”所折服。小而美的民宿绽放于秀山丽水的山野阡陌、茶园古道、幽静峡谷,成为游客感知丽水、分享丽水、印象丽水的重要载体。

  从“夜宿山村”向“丽水山居”的华丽转身,“旅游+民宿”成为乡村焕发生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仅以云和为例,通过发布《云和县民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8-2022)》,加强“云和云居”“六头民宿”“云和师傅”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云和成为全国首批民宿产业发展创建示范区,今年前三季度农家乐民宿实现综合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30%。

  “要有‘大旅游’的思维,精心做好‘旅游+’的大文章,把全域旅游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共赢。”丽水市旅委相关负责人强调,要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角度理解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一个路子,不是一个牌子。

  目前,丽水正以“大旅游”“大融合”的思路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交旅融合、商旅融合、养旅融合发展,让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找到与旅游的结合点。

  “旅游+农业”——

  在松阳,大木山茶园原本是松阳新兴镇一片生态茶叶种植基地。通过挖掘茶园的休闲观光和健康骑行价值,变身为“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茶园婚纱摄影基地”,吸引了众多户外骑行爱好者前来体验。

  在庆元,小香菇成就大产业,通过“旅游+”为抓手,制定以香菇为主线的农旅融合线路,带动香菇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发展,庆元香菇品牌价值持续增长,2017品牌价值49.26亿元。

  此外,土蜂蜜、蔬菜、辣椒酱、腊制品等丽水精品农产品借势造势,摆进了民宿、咖啡馆、山货铺的货架,变身旅游地商品,成为人们游玩之后念念不忘的“伴手礼”。

  “旅游+文化”——

  古堰画乡是丽水市区的地标。通过连续举办全国知名画家写生创作行活动、建成通济堰展览馆、开展小镇音乐节等,吸引了不少画家和学生来此写生,涌现了“古堰画乡酒O2O体验馆”“昔时手作”等一批原创业态,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在遂昌,以当地红色遗迹、红色文化、红色教育为依托,开展干部培训、研学旅行、党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旅游,创建王村口红色旅游风情小镇,1年多来,累计接待各类培训班190余班次,人数20000余人次,仅培训已实现经济效益1100多万元。

  “旅游+体育”——

  在龙泉,通过举办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2017美丽乡村·环浙骑游暨首届江南之巅自行车赛、浙江·龙泉海丝申遗越野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以“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累计吸引山地车、自行车、越野跑等参赛运动员及媒体记者、游客上万人次,不仅繁荣了龙泉旅游市场,还有效带动了大窑、宝溪、屏南等地的餐饮、民宿等行业发展,帮助群众实现增收。

  此外,还涌现了乡村798文化创意园、侨乡进口商品城、侨乡农品城等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新主体,健康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打开了丽水“两山”转化、绿色发展的新通道,成为丽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

主客共建共享,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2018是全域旅游年。在丽水,全域旅游不仅是一条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道路,更是一条主客共享的乡村振兴道路。作为富民产业,全域旅游不仅致富效果好,而且受益面宽。据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人直接就业,就能带动社会就业7到8人。

  让游客满意,更让百姓获利,是全域旅游最应该立足的核心点。

  在遂昌,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坪乡茶树坪村是“卖景致富”的先行者。依托石姆岩、万亩杜鹃等景区资源和良好的高山气候优势,紧紧围绕“避暑休闲养生胜地”的总体目标,扎实发展避暑休闲旅游业,高山梯田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全乡居民的存款量从2008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个亿,增长了20倍,遂昌也成为三个浙江省首批农民旅游收入占比测算试点县之一。

  全域旅游创造发展活力,不仅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三产服务业,也有力推动农业、工业转型。

  位于碧湖镇丽水工业园区内的百兴菇业产业园,“液体菌种”使食用菌栽培实现工厂化,“魔幻菇林”让游客了解体验香菇文化,“蘑菇餐厅”烹饪全菇宴,“原液酵素”是高附加值产品,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百兴菇业实现了食用菌全产业链融合。前来参观体验的企业、团队、自驾游客络绎不绝,每天可接待100至200人次。

  全域旅游激发创业热情,不仅有效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组织模式。

  在缙云,通过开发驴道、成立“驴道办”、筹备“驴头大会”,驴道经济初见成效,也催生了当地一个新行当“驴友向导”。由于驴道线路较为复杂,向村民问路的驴友不在少数,村民依靠做向导,一天能有几百元收入。如今当地驴友向导不下百人,缙云“驴道办”还将驴友向导的信息收录到微信公号里,有需要的驴友通过相关信息就能找到他们。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域旅游一个更为重大的意义是“引进来”,新知识青年下乡、乡贤返乡、能人入乡逐渐形成热潮,他们身上带着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式,真正起到培育一个、带动一片、影响一方的示范效应,最终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共享。

  位于景宁小佐村的民宿“如隐·小佐居”由一位大学副教授在清朝文人严用光故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藏匿于深山之中,推开窗便能望见梯田稻浪,全景式田园风光搭配超大云海观景台、“壹页”图书馆、木餐厅、禅小屋、露营基地等活动场所,该民宿获得“中国最佳民宿”称号,全国仅12家。

  一间民宿,就是一个振兴乡村的窗口。在“如隐·小佐居”等精品民宿的带动下,一年间,小佐村迎来的外地游客人数从以前的不到500人猛涨到2.2万人次。此外,丽水还有“过云山居”“云上五天”“柿子红了”等中国民宿界网红,它们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日趋凸显。近几年来,丽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高于GDP增长3个百分点左右,农家乐民宿从业人员90%以上为农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丽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始终不忘共享与惠民的初心。丽水将进一步增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带动效应,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断让游客获得全新的体验感,更让当地百姓充分享受到全域旅游带来的无限红利,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版图片由丽水市旅委提供)


浙江日报 旅游浙江 00014 全境丽水展芳华 2018-11-15 浙江日报2018-11-1500003;浙江日报2018-11-1500005;浙江日报2018-11-1500012;浙江日报2018-11-1500013;浙江日报2018-11-1500010;浙江日报2018-11-1500015 2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