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评选出40名乡村丰收人物
他们,是青山绿水间的弄潮儿
王逸群 滕玲
杭州评选出40名乡村丰收人物
他们,是青山绿水间的弄潮儿
王逸群 滕 玲
改革开放以来,丰收,已不仅仅体现在物产的丰收,更是体现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城乡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而这些变化,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新老农人。
近日,杭州市评选出40名中国(杭州)美丽乡村丰收节乡村丰收人物。他们是踏踏实实在“三农”领域奋斗的耕耘者,更是杭州乡村振兴路上的弄潮儿。
绿水青山间,他们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为农村发展和乡村建设,持续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
新老农企开辟新天地——
“第一个吃螃蟹”的他们,带领农民走出致富路
提起蔡祖明,想必杭州市民并不陌生。他的“祖名豆腐”,陪伴了一代杭州人的成长。这位20多年前从萧山走出的“豆制品大王”,已经成为杭州纳税大户。
1994年,蔡祖明筹资近50万元,创建萧山华源豆制品厂,也就是祖名公司的前身。随着不断投资扩建,2002年,企业在杭州滨江产业园区征地36亩,新建4万平方米的厂房,一跃成为区域强势品牌。
“我们是杭州最早一批‘菜篮子’工程企业,现在每年在杭州的销售额达2000万元,我们要负责把健康、放心的豆制品送上杭州市民的餐桌。”祖名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祖明说。
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还要向市场做推广。2000年9月,蔡祖明和妻子的第一家豆制品专卖店在杭州开业。晚上做好的豆腐,早上送到专卖店销售,这种做法让杭州市民渐渐感到放心。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在杭州开了28家专卖店。
随着企业发展,如何带动农民共同致富,萦绕在蔡祖明的心头。为了保证原料供应的充足和稳定,同时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祖名公司开始在萧山、建德、江苏、黑龙江等地建立大豆种植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每年按高于国家收购价的价格收购,保证近万农户的收入。
从一个小小的豆制品加工厂,发展成为中国豆制品行业的标杆企业,蔡祖明始终坚持创业初心——让每一个人都能吃到营养健康的放心豆制品。“豆制品是中国传统的农作食品,我希望的是祖名豆腐能够带动整个豆制品行业发展。”蔡祖明说。
如果说祖名豆腐在杭州掀起一阵巨浪,那么乘着改革的东风,艺福堂创始人李晓军,则是茶叶电商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刚刚结束的“双十一”,艺福堂的战绩喜人。“天猫艺福堂单店销售额突破1242万元,艺福堂茶业集团总销售额突破1918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李晓军颇为激动。走过10年的风雨路,艺福堂已经成为茶叶界的领军企业。
李晓军不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来自安徽芜湖的他,是当时村里唯一一个本科毕业生。然而,他没有听从父母的话去考公务员,却在2006年,坐着绿皮火车来到杭州,在淘宝上做起了茶叶生意。“杭州被称为‘茶都’,这里有上好的茶叶,也有朴实的茶农。”
“以往销售茶叶,从茶农开始,要经过商贩、茶叶市场、茶企、代理等环节。茶农赚的只有一点成本钱。”如何破解让茶农多赚钱,顾客少花钱的难题?李晓军瞄准互联网优势,缩短利益链条,从而让农民增收,让消费者获益。
最初,李晓军成立了个人淘宝店——“东艺茶业”。第一年,淘宝店便有了4.2万元的销售额,第二年就达到100多万元。到2008年,李晓军的年销售已经达到430万元。“仅仅会赚钱是不够的,品牌建设也很重要。这是我创立公司的原因。”
扎根杭州12年,创办企业10年,李晓军的艺福堂已在滨江设立总部,在桐庐建设GMP智能中央工厂,作为生产物流基地,并在全国各大名茶产区,建立自有原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农业+互联网”新模式。
李晓军说,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做成世界一流的茶叶品牌。
以科技促农业转型升级——
不是农民的“农民”,点亮绿水青山
在杭州,和蔡祖明、李晓军等人一样,自带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的新农人,为杭州新农村建设注入能量。他们也许不是农民出身,却立足农村,各展所长,在这一方天地间,点亮绿水青山。
走进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鱼儿被饲养在一条U型水槽里,配上人工造流,便顺着水流不停游动。这是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高立和团队研发的“鱼跑道”。“鱼沿着自己的‘跑道’游动,可以时刻保持运动状态,从而增加其活性及繁殖效率。”张高立说。
张高立并非养鱼出身。毕业于食品营养专业的他,曾在上海的一个水产科研基地任职技术员岗位。然而,不安分的他却偏要丢下“铁饭碗”去创业。“为了情怀,也为了让更多人吃上安全的食品。”
提起张高立的创业之路,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一次饭桌交流后,他和朋友决定打开有机鱼市场,养殖黑鱼。2011年初,企业成立了。然而,80万条鱼苗几乎都受了感染,张高立损失200多万元。
放弃还是接着干?张高立辗转反侧,最终下定决心:不能放弃。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成功的秘密——走绿色创新之路。“恒泽以生物调控为主,通过各种藻类、虫子、蔬菜等来降解有害物质,有利于池塘水质的调节,能够保障各生物数量配比,为鱼类养殖提供优异的环境。”张高立带领团队,走出一条农业创新路。
如今,他在余杭承包了1400多亩鱼塘, 养殖鲈鱼、黄颡鱼等肉食性商品鱼,年产量已达200万斤。这片鱼塘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国渔技推广示范县“科技示范基地”和杭州市“菜篮子”基地。
在当“渔夫”的这些年,张高立始终以对待学生的耐心培育鱼品。为此,他注册了商标“鱼校长”,自己出任“校长”,立志带好数量庞大的“学生”群,精心呵护鱼儿们的健康成长。
杭州蓝郡农业科技创始人陆炜强与张高立的创业之路有些相似。回乡创业之初,他结识了富阳东洲的大学生村官,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富阳博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张高立所说的“做农业,需要不断创新”这句话,也在陆炜强身上得到印证。
陆炜强是个“80后”的“农创客”,2011年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陆炜强介绍,他根据富阳东洲的地理环境,选取了经济效益较高的桑葚和大樱桃作为主打产品,在此基础上,做高附加值的鲜果采摘体验项目。
后来,陆炜强成立了蓝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音译为land dream(大地之梦),博锐也成为旗下一家子公司。短短几年时间,蓝郡成为富阳区农业龙头企业,并进军电商,开发“植物管家”,为农民提供互联网农业服务。“要帮助农民从‘看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变为精细化、品牌化的管理。”陆炜强说。
不仅自己创业,陆炜强还要帮助其他人实现创业梦想。2015年起,陆炜强开始建设杭州地区首个专注农业创业项目的孵化器——蓝郡农业创客园,为农业创客们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园区已经成功孵化9支团队、40余名农创客。“农业不是最赚钱的,更多价值来源于社会价值和成就感、满足感。农业生产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行业。”陆炜强说,未来希望能有更多职业化、有素养的新农人,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梦想在传承中绽放——
新动力新能量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青山绿水间的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村口“梦开始的地方”六个大字,赋予这个小山村新的活力。对于下姜村民宿“栖舍”老板姜丽娟来说,这也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出生于1989年的姜丽娟,是土生土长的下姜人。“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是从前下姜的真实写照,也让她不得不走出家门,去外地工作。
如今,下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来在杭州成家立业,后来每年回家都感受到家乡的蜕变。既然家乡发展得好,那么为什么不回去呢?”姜丽娟说。
骨子中难以割舍的一份乡愁,驱使着姜丽娟回乡创业,开办民宿。“童年在野地里放牛,在稻田里抓青蛙,夜晚捉萤火虫……现在想来显得格外珍贵。”姜丽娟说。
2016年,姜丽娟毅然放弃在杭州打拼8年的高薪设计工作,带着儿子返乡创业,将自家房屋改建为一间名为“栖舍”的精品民宿。“栖舍”,寓意安宁与归家。就这样,她成为村里返乡创业的第一人。“就是相信下姜村的发展,大概是源于一种时代的自信吧。”
“栖舍”是一间北欧风十足的民宿,自2017年11月正式对外营业后的首个春节期间,房间就被预订一空。自此之后,下姜村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27家民宿遍地开花,酒吧、咖啡吧等配套设施建设,也正在逐步完成。下姜村的旅游,蒸蒸日上。
通过自己声音,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发展。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路上,姜丽娟不是一个人。
在年轻人一辈纷纷逃离农村,远离农业的时代,比姜丽娟大7岁的施建军,偏偏要选择农业。2007年,从学校毕业后,施建军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投身传化高科技农业园区,学习现代农业。两年的锻炼后,他回到家乡,子承父业。
做农业是个辛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从芦笋的田间管理,到采后包装,每个环节我都要上阵熟悉。”施建军说,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
“在公司,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极为正常,没有毕业生愿意来到这里工作。”施建军坦言,最初的企业缺乏专人指导,一切全靠自己摸索,成长艰难。于是,他想尽办法,多方引进优秀人才,并加强自主培养力度。为了壮大自己的科研团队,他聘请了18名国内外专家,并引进一批新鲜血液,组建了一支芦笋技术研发团队。
施建军想走的,是与父辈不同的创新之路。“种植芦笋,看似不难,但我们要自主选育芦笋新品种,研究芦笋高效栽培技术,提高芦笋亩产效益。”施建军带领研发团队,先后引进3位原世界芦笋协会主席进行指导,两次送技术人员出国学习。经过多年学习和探索,培育芦笋新品种“佳芦1号”,目前已推广种植2350亩;芦笋“全程覆盖二次留茎三次采笋”栽培方法,不仅面向全国推广,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2011年,他作为杭州农村青年创业的优秀代表,在四川省泸县一中跟踪资助29名学生,圆他们的大学梦。“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认识到农村也有广阔天地。”
(本版图片由杭州市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