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5版:专版

转型升级,余姚经济动能再升级

  余

  姚

  在改革浪潮中谱写新华章

  陈 醉

  四明山下,姚江之滨。从40年前改革开放的声声号角里,崛起一座宁绍平原上的幸福之城——余姚。

  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余姚长城精工有限公司”创办,实现余姚利用外资零的突破,这意味着余姚产业经济开始变革。几十年来,余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466.97亿元。

  1979年2月,余姚乡村迈入改革浪潮,建立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伴随着余姚以先进农机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不断进步、农民组织化和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跨越发展。2017年度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中,余姚位居全省第二。

  城乡经济的变革,推动的是余姚这座千年古城的建设进程。1985年7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17年,余姚城市化水平超过60%。

  ……

  40年风云际会,40年沧海桑田。余姚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改革中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亿元,是1978年的97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982元和31019元,是1978年的258倍和233倍。

  今天的余姚,站在40年成就的肩膀上再出发,“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争先进位”,建设经济活力强、品质环境优、人民幸福水平高的“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新一轮的改革浪潮正当时!

转型升级,余姚经济动能再升级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催动下,出现了农村乡镇企业等新生的工业化力量。余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风潮,诞生了浙江省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余姚长城精工有限公司”。一时间,余姚工厂遍地,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为主的四大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

  今天,余姚这些传统产业已步入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面对人口红利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产业竞争加速等因素,余姚意识到,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在于产业的迭代升级,尤其是发展智能机器人这一先导产业。

  改革再出发!余姚制定出台《余姚市智能经济发展规划》,敲定“1+X+Y”的扶助智能经济发展配套政策,搭建中意宁波生态园等大平台,全力打造智能经济示范区,形成了以机器人等产业为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

  位于余姚的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已换上先进的“机器人”,这是全球首条集成电路靶材智能制造生产线。研发这条生产线的宁波易拓智普有限公司就是余姚本土企业。今年企业将为10余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方案,预计实现产值3.7亿元。目前,余姚本土企业已自主开发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列明的10项国家级标志性产品中的7项,5类高性能核心部件中的2类。

  如今,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借力“机器人+”,余姚智能化生产的红利持续释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7.8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位列宁波全市首位;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1.9亿元,同比增长31.7%。

文明创建,余姚城市品质再提升

  改革开放40年,始终贯穿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这条红线。“红线”触动的是余姚这座城市的决心。改革开放催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但余姚更在思考:如何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城市发展?

  余姚选择了在“文明崇德”的道路上“长跑”,历届政府始终坚持文明创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近年来,余姚围绕“两区三城”建设重要目标,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品质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生态品质之城建设暨城乡争优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对全市未来3年“城乡争优”15类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和细化,列出了包括城区“一轴两环三片区”品质提升项目在内的72项具体推进内容,逐一落实。余姚还单独成立全市生态品质之城建设(城乡争优)工作领导小组和品质办(争优办),切实提升城乡环境品质、群众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全力推进品质城市建设。

  文化,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宁波余姚坚持擦亮王阳明这张“金名片”,连续多年举办阳明文化日活动,并于去年升格为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组建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积极挖掘阳明文化内涵,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阳明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把阳明文化浸润到余姚发展的各方面,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崇德,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重器。余姚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围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这一主题,大力推进文明居住、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用餐、文明礼仪等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群众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余姚建立三级道德荣誉评选体系,评出的“余姚好人”中,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并为好人发放“道德绿卡”,凭卡享受免费乘公交、看电影、游景点、参加体检等8大类39项具体关爱帮扶礼遇措施,让好人有好报。

  “德行”在余姚始终得到礼遇。余姚创新性地建立了“道德银行”,为道德表现良好且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提供免担保、免抵押、低利率的信用贷款,目前累计有2.1万余户农户通过“道德银行”获得信用贷款15.11亿元。

  厚积薄发,2017年余姚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这个最高的文明荣誉,一座文明之城正以崭新的面貌,更强劲的动力奔向未来。

体制改革,余姚软环境再优化

  40年改革开放中的余姚,深刻地认识到“改革没有终点”,以政府机关的一场自我变革、自我完善,构建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为目标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余姚提上了重要日程。

  “我们向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开通了绿色通道,审批周期较其他项目平均缩短50%以上。”余姚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曾经,有个市重点项目“甬矽电子”,凭着靠前服务和全程代办,项目从签约落户到第一批产品下线,仅187天。公司创始人感叹:“跑过三关六码头,来到余姚不想走!”这个故事让余姚的决策者很触动。“我们要吸引人才和资金等发展要素,加快赶超先进的步伐,就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政务‘软环境’上下功夫,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1999年7月,余姚开始实施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1年7月,经过98天的紧张筹建,全省首批县级行政服务中心、首批示范行政服务中心、全国首批政务服务中心“百优”单位——余姚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投入运行,开启了余姚大刀阔斧进行审批制度改革的序幕。

  10多年来,余姚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模拟审批”制度,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推出了工业投资项目“三合一”一站式审批服务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余姚把一般工业类、房产类的建设项目的开工前审批全流程分别缩短至41天和83天;“一码通办”“一证通办”“无差别受理”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大大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机关办事。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变群众跑为干部跑等,正在余姚变为现实。今年6月,余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省率先推出综合性“微服务”平台,目前已实现微仲裁、微招聘、微培训、微查询、微举报、微发布、微认定、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信息变更登记等24项功能,计划今年底前推出40项“微服务”,届时将基本涵盖人社服务常用事项。

  (本版图片由余姚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5 转型升级,余姚经济动能再升级 2018-11-15 浙江日报2018-11-1500003;浙江日报2018-11-1500005;浙江日报2018-11-1500006;浙江日报2018-11-1500008;浙江日报2018-11-1500009;浙江日报2018-11-1500013;浙江日报2018-11-1500017;浙江日报2018-11-1500021;浙江日报2018-11-1500022 2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