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再领风气之先
勇攀开放高地
宁
波
再领风气之先
勇攀开放高地
裴建林 翁云骞
夜幕降临,东海之滨的宁波舟山港灯火璀璨,塔吊林立。一艘艘巨轮满载而来,又向着大洋彼岸重新出发。洋面上,织出一幅幅全球交易与合作的壮丽图景。
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时。四十年前,这里停泊的都是来自内陆腹地的内河船只,不见外轮和集装箱船踪迹,年货物吞吐量不过几百万吨。1979年6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百废待兴的千年古港,就此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宁波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由此开启。
四十年来,凭借包容的心态、务实的作风,秉持独特资源禀赋,宁波锐意改革、持续开放,在众多领域领风气之先,浙东商埠小城蝶变现代化国际港城——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1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84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37元增加到2017年的124017元;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4.9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415.8亿元,是1978年的486.1倍……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
新时代潮声里,宁波发出“抢字为先”“干在实处”动员令,吹响“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号角,密推“特色型软件名城”“国际一流城市营商环境”“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一带一路’枢纽城市”“‘16+1’”经贸合作示范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再提速”等大平台、大举措,一幅剑指未来的城市发展蓝图清晰可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赓续改革开放伟业,宁波正以“再领风气之先”的气魄,走在重铸名城辉煌的征途上。
改革与开放,见证并指引宁波这座南方城市的变迁。
以改革为“原力”,四十年来,讷言敏行的宁波人不断冲破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发展与创新的可能性边界被一再拓展。
1984年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1987年国务院批复实行计划单列、1988年成为“较大的市”……上世纪80年代始,随着城市地位的变迁,宁波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国首开“双推双考”公开选拔干部、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获批、第一次拥有了“地方立法权”……
呼应自上而下的改革举措,来自民间的突破起于青萍之末。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完成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权力清单“36条”、“村民说事”……多年来,一项项突破体制利益藩篱、释放基层发展活力的改革之举层出四明大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力。
改革,激活了宁波人的经商创业基因。上世纪80年代,宁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李如成、郑坚江等新一代甬商走向世界……时至今日,民营经济已贡献宁波全市70%的利税、80%的国内生产总值、85%的就业机会和95%以上的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
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更多改革动能在这座古老港城生成。世纪之交,宁波在全省初探审批制度改革,旋即又率先打响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理顺劳动关系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攻坚战。宁波改革发展驶入“绿波带”,城市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被进一步激发。
城市的前进齿轮,与“开放”紧紧咬合在一起。四十年前,宁波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站到中国改革的最前沿,此后,她的命运便与开放如影相随,书写了“千军万马闯世界”“每四人就有一人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城市传奇。
多年来,伴随一系列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宁波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第一批工贸结合拥有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落地、第一次单独承办劳务输出……制造业与港口资源相结合,让宁波开放型经济突飞猛进;一声“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时代号召,更让宁波帮如马鲛鱼般搏浪全世界,又洄游至三江口。货物、信息、资本在此汇聚,全球精英接踵而至……开放,成为宁波的标签,重塑着宁波的城市精神。
勿忘来时路,务记来时心。宁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构建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提供更高水平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福祉——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构建起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交通运输改革马不停蹄,“交通末梢”一跃成枢纽;老有所养、居有其所、病有所医,宁波扎实推进各领域社会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1,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赋予宁波无限可能。敢闯敢干的宁波人又将历史机遇与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千年古港收获璀璨新生。
步入新时代,面对新挑战,宁波继续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强创新、调结构、促转型、补短板,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六个加快”“六化协同”等决策部署相继推行,四明大地尽展新颜。
将改革进行到底。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一项项重磅改革试点项目先后花落此间,为港城发展增添新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金融保险、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宁波成为国家和省级多领域改革试点承载地。
投融资体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改革,经济发展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揽子改革蹄疾步稳,筑牢宁波高质量发展根基;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领域一系列创新举措,更为800万宁波人带去“稳稳”的幸福感。
开放的步子迈得大一些,更大一些。两个月前,起升高度49米、外伸距70米,具备接卸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能力的智能桥吊,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调试完毕。十余年来,宁波坚决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由此催生。目前,宁波舟山港已与“一带一路”沿线近20个港口缔结为友好港,海铁联运业务覆盖全国14个省36个市,服务触角延伸至中亚、北亚、东欧……
跨国投资并购开花结果、国际产业合作方兴未艾、“宁波制造”全面进军海外市场……在“一带一路”为统领的开放大格局中,“甬江国际号”乘风破浪,阔步前行。从四明山麓到东海之滨,从城市开发区到乡间民宿,宁波,正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大胆探索,扩大开放优势,开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风从东方来,潮起东海岸。
传奇已成过往。未来,宁波向何处去?
“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号角声响!宁波以“再领风气之先”、勇攀开放高地的雄心,开启新一轮创业,努力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重铸名城辉煌——
创建特色型软件名城。大力发展服务于智能制造的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特色产业,力争至2020年,全市软件产业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智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制造转向“智造”,宁波再次提速。
建设营商环境一流城市。出台19条意见改善营商环境、推进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升级为2.0版、探索实施“标准地”制度、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时间5个工作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宁波一招一式、步稳蹄疾。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10个月时间,“三大引才计划”引来1名诺奖得主、11名院士、千余个高端团队竞相申报,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名所先后落地,一系列战略性引才聚智平台格局加速成型。宁波,正奋力占据全国城市人才发展格局“C位”!
借力“一带一路”再据开放制高点。春夏之交,宁波出台以“1+X”为架构的对外开放实施意见,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争创开放优势,构筑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推进开放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深耕“中东欧朋友圈”。以“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为契机,宁波提出未来三年力争成为中东欧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之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合作的首选之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首选之地。
接轨大上海,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接受上海辐射,开展区域协作,借助上海的资金、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促进宁波的跨越发展。
……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波以“向东是大海”的姿态,迎接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