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浙江省分行:
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陈潇奕
40年风起云涌,40年激荡奔腾;40年沧桑巨变,40年砥砺前行。
2018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变革,发轫于广袤农村大地,植根于广大父老乡亲。乡村乡土,永远是认识中国的基础,是改革开放的阵地,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每一个改革的举措,都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恢复建制的国有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与改革开放同行,在这场伟大变革中,用金融之水浇灌绿色沃野。新时期的战鼓已经擂响,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难题,需要金融部门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大的支持。雄关漫道从头越,农行人不忘初心,铿锵前行。
农行浙江省分行:
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陈潇奕
历史长河,都由涓涓细流组成。改革开放的激荡风云中,是一次次尝试、一步步探路、一个个创新构成的。近年来农行浙江省分行积极响应当地监管部门关于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推进普惠金融降门槛、降成本、降风险的号召,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在农村的广袤大地上,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民的金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乡村的各种价值和功能正在被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发掘,农村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也在不断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都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着力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点,农行浙江省分行多措并举,积极搭建普惠金融场景,为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提供农行的解决方案,切实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供给改革拓展新服务
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农行浙江省分行因“三农”而生,因“三农”而兴,在当地监管部门的积极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用金融治水精准滴灌“三农”,谱写了新时期普惠金融的新篇章。
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村民楼飞峰正是受益者之一。此前,他已经在枫桥镇范围内合计承包水稻田2000余亩,今年又计划种植彩色水稻,打造农村观光美景。
但一合计,种植彩色水稻需要土地承包款、种子购买款等,东拼西凑还有40万元的资金缺口。时值惠农服务整村推进之际,枫桥农行信贷员得知了他的需求,第一时间上门找到他,为其解了燃眉之急。在农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楼飞峰申请了10万元信用贷款,另外30万元由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担保获得。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围绕“产业兴旺”,农行浙江省分行不断深化农村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服务,从提质和增量两方面着手,积极争取信贷政策和信贷规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东阳市花园村,一场声势浩大的银村结对正在步步深入,农行积极融入投身到花园村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来,夯实金融支持,更好地拓宽农行惠农、支农、富农的覆盖面。
2018年3月中旬,东阳市花园村再次实现合并周边9村。万象更新,随之的新农村规划也提上日程,新并9村将进行统一的旧村改造和整村产业升级,深入基层的农行浙江省分行肩负“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早在2017年5月就与花园村、花园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花园村党委结对并作为党建联系点,提供8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展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现如今,花园村万兴路两侧仿古风格的自建房已成为该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农行浙江省分行于2014年创新“美丽乡村贷”,可由镇、村建设主体直接承贷,单户最高3000万元,以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形式,有效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问题,支持了一大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房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环境集中整治、古村落保护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216亿元,覆盖全省259个乡镇、村庄3493个,受益农户185.22万户,成为金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扎实推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中,农行浙江省分行深入洞察农民群体,厘清当地发展建设脉络,以创新的业务方式、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
农民的小额贷款解决了,但如果想要问银行贷更高额度,该拿什么做担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所有权、集体经济股权(以下简称“三权”),由于缺乏相关权证,一直难以用作抵押,成为长期无法激活的“沉睡”资产。对此,农行浙江省分行创新抵押方式,在全省较早推出了林权抵押、农房抵押贷款,在全省11个县域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放贷款28.6亿元,有效盘活了农村要素市场,打通了农村“三权”由“资源”向“资本”的转化通道。譬如,在嘉兴地区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质押贷款,支持项目13个、金额12亿元,既保护了耕地红线,也有效增加了建设用地供给;在湖州德清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第一单,累计支持11个项目、发放贷款3000多万元,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参与全国相关管理办法的起草。
回溯这几年的发展,农行浙江省分行始终把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作为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和聚焦点,坚持创新发展,精耕细作,为全省“三农”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与农民同舟共济,与乡村同频共振,凝聚出乡村振兴中不容小觑的农行力量。
乡村金融治理新命题
中国的乡村治理是一个贯穿千年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的乡村治理新模式逐步完善。在乡村治理中,金融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农行浙江省分行首创农村金融“六自治”服务模式,依托村两委,把农民守信、勤劳等品格变为可融资的资本,经审批在村里就可以自助贷到款,随借随还。
2012年,一项被称作“农村金融自治”的新尝试在永康农村率先探路,打开了浙江省金融自治村的版面格局。“金融自治将村民的个人信用、金融需求纳入村集体民主自治体系,增加村经济自主权。”农行永康支行行长介绍说,“农行对村两委提交上来的贷款申请,做最后真实性审核之后,最快提交申请当天就可放款。”通过金融自治,农民贷款不用挖空心思找“行长”,而是只要找村主任;能否贷款,先由村两委商量公示,银行也少了挨家挨户了解贷款情况的麻烦,让普惠金融最大的服务群体——农民,获得了便捷、实惠的基础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自治的真谛在于让传统金融服务不到的老百姓能够真正地公平地获取基础金融服务权,有效破解了三位一体“信用”难题,并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村两委组织的纽带作用,努力打造一个自给自足、自律高效、风险可控、信用递增的自治和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如今,这场从永康发轫的试点模式已经越发成熟,“农村金融自治”已经成为浙江特色的村民自治新内容,村内贷款平均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下,一年能为农户节省利息支出近1.81亿元。目前已在全省建立3040个金融自治村,发放贷款139亿元,惠及农户6.5万余户。
农行浙江省分行还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下文,连续五年共下派1411名农行骨干到乡镇挂职,专职担任乡镇长助理,分管金融工作,不仅送金融服务下乡,更在帮忙项目融资、招商引资、拆迁改造、环境治理、抓基层党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深受当地倚重的“三农”服务力量。
在枫桥镇银行业金融消费者调解中心,镇长助理朱向军就是下派的农行骨干,他从2015年到现在共协助处理了23件大型金融调解事件,涉及金额3亿以上。
像这样接地气的“金融管家”还有很多,他们团结汇聚成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金融支农铁军队伍。从2014年起,浙江分行党委站位全局,通过下派干部挂职乡镇,实行人员下乡、智力下乡、服务下乡,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金融队伍持续送进农村腹地,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创了浙江乃至全国金融同业的先例,成为开展群众路线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
据统计,累计有10名农行挂职干部兼任村支部第一书记,40多名挂职干部担任“五水共治”的“河长”,挂职干部还推动农行300多个乡镇网点与金融自治村支部开展结对帮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挂职工作的开展,不仅做强了自身经济增加值,也做大了社会经济增加值,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各界空前关注。
5年来,农行全体下派干部累计走访1.6万多个行政村、20多万家企业和专业大户,先后举办金融知识巡讲9043多场,为农民“滴灌式”输送金融营养,受益农户近60万人。
数字驱动农金新未来
土生土长,但绝不土里土气。农行对自己所服务的这片热土,也早早地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农行浙江省分行在全国率先探索以“惠农e贷”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建设,依托农民生产、供销、信用的大数据,可线上24小时为农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惠农e贷”是依托互联网信用数据库,由农行浙江省分行推出的互联网纯信用贷款。农民通过微信端、惠农通机具端就可以在线申请贷款,随借随还,最快5分钟可以拿到贷款。农民传统的贷款难、慢、贵是如何解决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农行浙江省分行紧密围绕农民的生产链、供销链和消费链,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腿收集、筛选、分析数据,构建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为农民的信用提供了“珍贵”依据。在线下,农行浙江省分行通过线下整村推进,实地走访形成“一村一表、一户一档”;在线上,与当地财政、农业、林业、海洋、涉农行业协会等部门建立大数据交换平台,从源头将真实、客观的农户生产供销等数据导入村民信贷档案。据统计,目前已在浙江全省农户建档232万户,占全省农户的38%。
有了这些信用数据,贷款发放就有据可循。由于网上贷款的定价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线下定价,依托互联网技术,交易成本大幅下降,目前“惠农e贷”的月息大幅低于同业利率,减轻了农民融资负担,一举破解了农民融资难、慢、贵的问题。截至9月末,农行浙江省分行“惠农e贷”客户达11万户,贷款余额185亿元。
在浙江农村,农行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已经产生了不小影响。引入互联网的开放思维,农行以“惠农通”为基础,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互联网建设,构建农村生产、流通、消费、金融等需求场景。可以说,“互联网+”,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农民在线就可以购买农资品、销售农产品、接收农家乐订单,而且可以在线结算、在线融资,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数据就可以成为融资的依据、展业创业的资本。
前有“惠农e贷”很好地破解了农民融资难、慢、贵的问题,后有农行“黑科技”机器“惠农通”,让乡村小店成为村民身边的“微银行”,加快农村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打破城乡壁垒,将互联网资源、社会资金有效输送到农村,真正打造“无边界”互联网,为乡村振兴“鼓”与“歌”。
东阳市防军村的古街转角处,有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小超市,店外挂着一个“惠农通服务点”标牌,店里柜台上摆放着一个类似于电话机模样的物件。店主金美玲热情介绍道:“这叫惠农通,可以插银行卡转账、缴话费、电费,还能购买彩票、理财,用处可多了。我们这里离网点远,自从有了它,老街坊们生活缴费可方便了,在自家门口就能办银行业务,我这里的生意也跟着越发有人气。”
据统计,目前已经有1.59万台农行“惠农通”在浙江省15000多个行政村全部免费安装上了,基本做到“村村通”,金融全覆盖,具体提供刷卡、存取、转账查询等支付结算,惠农e贷的申请发放,涉农补贴、社保、医保、通讯等公共代理以及惠农理财、商品代购、农资下乡等增值服务,在农村搭建起集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等服务于一体的微型银行,被农民称为“家门口的银行”。
“现在电商流行,我们也学着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卖到更远的地方。”在瑞安市高楼镇的南山村,农行的专业人员正在向刘阿姨介绍如何给产品包装、拍照。刘阿姨口中说的网络平台,就是农行打造的线上“微商城”。
农行浙江省分行依托全国农行的公私客户资源,为浙江本土产品打造了基于“农银e管家”的专属供应商销售平台,成为农产品供应商入驻的“微商城”。目前,在全省已有1.6万户农贸经营户完成“农银e管家”线上迁移,下游商户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下单、付款、收货的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产品供销脱节问题。通过互联网积累农民产、供、销数据,批量化、标准化、规模化提供金融服务,有效改变了农户数据信息碎片化的现状,提高了惠农服务的广度和精度。
(本版图片由农行浙江省分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