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为美丽中国增添亮色

——浙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

  今年,有两个时间注定将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史册上留下浓重一笔。

  4月,中国北京。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9月,美国纽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下称“千万工程”),并称赞“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这是一种跨越传统发展路径的全新理念。15年来,浙江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的故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回应了万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活范例。

  践行新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林之间,遂昌县长濂村一改过去种种砍砍、靠山吃山的模式,抓住当地生态特色,建起63幢仿古民居,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短短3年间,村集体资产从负债到扭亏为盈,并增至1.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这,是浙江遵循新发展理念、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缩影。

  发生在长濂村的故事,源于对过去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反思。21世纪初,浙江农民人均年收入连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但村庄建设和社会发展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突出,当时全省有3万多个村庄环境较差。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2003年6月5日,“千万工程”在全省展开,用5年时间整治和改造1万个村庄、培育1000个示范村,使乡村的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瑞安市陈岙村,有一棵枯死的大榕树。

  每年夏至,村里都要组织孩子们齐聚树下,聆听“村与树”的故事:多年前,村民为致富建起电镀厂和冶炼厂,直排的污水染黑溪水,也毒死了大榕树。陈岙人被惊醒,拆除了违法建筑,把工厂搬离村庄,留下枯死的榕树以作警示。

  保护环境才能持续发展,这是陈岙人的感悟,也是建设美丽浙江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浙江始终把建设生态村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治水拆违、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结合,让绿色成为乡村的底色。

  安吉县鲁家村的小火车,就从满眼绿色的山野中驶来。

  每天,众多游客乘上小火车穿过翠竹鲜花,领略18个家庭农场的魅力,也见证7年间鲁家村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田园大景区。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14700元增至35600元。村党委书记朱仁斌说:“没有环境改善,不可能有村庄的今天。”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正是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美丽乡村在之江大地不断涌现。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休闲旅游、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2017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956元,已连续33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坚持群众视角

  从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

  深秋时节,走进嘉兴市秀洲区潘家浜村,翠竹环绕、河流清澈,村民脸上笑容洋溢。很难想象,6年前的潘家浜村还是嘉兴出名的养猪大村,村容脏乱差,河道被污染,村民改善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

  这也是当时的养猪大市嘉兴的真实写照。为回应百姓诉求,嘉兴于2013年开启水乡生态治理大变革,推动生猪养殖模式从“低散乱”向规模化、生态化转变,开展村庄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经过治脏、治乱、治污,潘家浜村破茧成蝶,成为游客慕名而至的农耕文化村。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从“千万工程”伊始,这一惠民情怀,始终伴随着浙江的每一次抉择。

  “用上舒适亮堂的厕所”,曾是常山县不少山区村民的心愿。2017年,当地还有2000多户农村困难群众住在没有独立卫生间的泥瓦房里,上厕所成为难题,露天粪坑改造也难以推进;而卫生改厕每户需花费数千元,对山区县常山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老百姓期盼的事,再难也要做到。今年,常山从有限的财政中拿出近千万元,免费为2000余户困难群众建起个性化卫生间。村民心头大事一解,村庄露天粪坑改造也顺利进行。目前,该县农村旱厕拆除率达100%,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5年来,聚焦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浙江“千万工程”不断深化,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等工程相继实施。

  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事实证明,坚持群众视角,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就能赢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金华市金东区蒲塘村,过去垃圾遍地,村干部收卫生费比登天还难,最后总要靠村集体垫付。去年开始,村两委改变工作方式,给每块区域设网格长,为每个水塘设“塘主”,负责日常管理。老大难不再难了,人人动手清理垃圾,收齐卫生费只需22天。村支书王标明说:“将环境问题交给村民自己去解决,实现了从‘袖手看’到‘动手干’的转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每个浙江人最真切的体验。

  久久为功

  接力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龙游县贺田村,算得上当地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从这里走出的“贺田模式”却名扬全国。

  早在10多年前,贺田村便向露天粪坑、生活污水“开刀”,率先全省推行垃圾分类。2010年,贺田村又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进入新时代,贺田村着手提升改造厕所、游步道、停车场等,打造漫行大街旅游景区。村支书劳光荣说:“环境治理是场持久战,必须一年接着一年干。”

  看似不经意,但小山村的每一步,都切中了大时代的脉搏。

  15年来,浙江坚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始终保持一项雷打不动的惯例:每年召开一次现场会,每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布置的工作每年有所侧重,但抓“千万工程”的决心不变、名称不变、主题不变;“千万工程”进展如何,也成为每年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指标。

  正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恒心和意志,让“美丽”成为贺田村的名片,也让“千万工程”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和推进——

  2010年,在总结安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浙江制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打造“四美两宜二园”的美丽乡村成为“千万工程”2.0版;

  2012年,按照“美丽中国”新要求,浙江把“加强公共服务”和“推动以文化人”加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打造“千万工程”3.0版;

  新时期,浙江提出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到2020年50%以上县(市、区)力争达到美丽乡村示范县标准,建成1万个A级景区村庄、1千个3A级景区村庄,被称为“新千万工程”。

  由浅到深,从点到面,美丽乡村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浙江乡村,已活力澎湃。

  在浦江县茜溪畔,曾遍布水晶作坊的新光村,借力水环境综合整治,关停小作坊,修复200余间古建筑,让山明水秀的乡村面貌得以重现。此后,这里吸引了一批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打造青创咖啡、农产品体验馆、艺术空间等。今年前10个月,新光村游客数量超100万人次。村民办起农家乐、卖起农产品,过上了家门口就能致富的幸福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目标,也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内涵。跨越万水千山,美丽浙江建设也站上新起点。这场延续15年的美丽接力,支撑起浙江乡村的一次次跨越,也指引人们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新篇章。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为美丽中国增添亮色 2018-11-09 8698100 2 2018年11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