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还得自己唱
翁 杰
进入第四季度,各地纷纷亮出“消薄”成绩单,不少县市区提前完成了年度任务。成绩固然喜人,但不得不说的是,薄弱村自身的“消薄”能动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消薄”过程中,不少县市、乡镇将重担“一肩挑”,成立县级、乡镇级强村公司,统筹“消薄”资源,上马较大的“消薄”项目,再将股份分配给各薄弱村。从前期选项目、挑项目,到后期抓建设、管项目,都由县、乡镇干部一手抓,薄弱村大多坐等分红。
这种方式体现了各地对“消薄”的重视,也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消薄”模式。帮助许多薄弱村,尤其是那些偏远山区海岛的薄弱村迅速摘帽。但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大包大揽”的方式难以充分调动薄弱村自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让薄弱村产生“等靠要”的思想。
“消薄”攻坚,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却也不能少了薄弱村自己努力的身影。笔者以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县乡统筹,通过大项目,加速一些区位条件差、自然资源不足的村摘帽,但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出一支基层“消薄”队伍,由他们自己来探索多样的、符合各村实际的“消薄”模式,让村集体成为“消薄”工作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唯有如此,薄弱村的集体经济才能长久地发展,也才符合“消薄”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