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探索治理初期雨水直排污染
莫让雨水成污水
本报记者 肖淙文 施佳琦 区委报道组 石全 袁伟江
自古以来,雨水被赋予诗意、浪漫的意味,但在现代城市管理中,一项与雨水相关的污染,正默默地侵蚀着我们的环境。尤其是在厂房林立、烟囱高耸的工业区,未经处理的雨水,已成为河流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015年我国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而今,在全国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已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初期雨水的收集与处理,是治水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我省部分工业地区正在积极探索推进。”省治水办相关人士认为,这场以雨水为核心的环境治理实践,正在把我省的综合治水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治水的“隐疾”
初期雨水直排
地处宁波市东北部的镇海区,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发达,全区18个工业园区内,有1000多家企业。
镇海区能源监察大队负责人黄军杰清晰地记得,2015年他第一次深入机电园各企业检查时,才走上15分钟,原本干净的黑皮鞋,就已沾满粉尘和油污。“每逢下雨天,雨水冲刷有污染的地面或堆场,瞬间变成污水,直接从雨水管道流向江河大海。”他说,以这种方式被污染的雨水,水质不会比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好多少。
或许,一双黑皮鞋的遭遇,还不能让人意识到初期雨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但此后的2016年,在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的治水实践中,镇海区很快意识到,若不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雨污分流改造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
“2016年1月,镇海区决定对辖区内13个工业园区开展雨污分流改造,打造‘污水零直排区’。但在制定技术规范时,现场调研人员却发现,分流后的雨水仍存在污染物。追溯污染来源,我们才知道,主要是厂区内流出来的未经处理的初期雨水。”黄军杰说。
记者了解到,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重点排污企业开展清下水排放口改造时,也曾注意到初期雨水直排带来的“隐疾”。上虞区环保局副局长何立说,雨水看似干净而透明,但实际上会溶解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降落后又与地面污染物相结合,尤其是工业区内的初期雨水,往往含有大量污染物质,如果直接流入附近河道,相当于为水体污染爆发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收集与分流
雨水不走寻常路
如今,镇海区雨污分流改造已进入收尾阶段,约170家企业加装了初期雨水自动控制系统,18个工业园区实现初期雨水处理全覆盖。
近日,记者在宁波市镇海五金矿产进出口有限公司看到,在厂区较为低洼的东南角,初期雨水自动控制系统正在运行。公司负责人王秀健说:“我们厂区占地96亩,经过现场勘察和对照设计标准,约15亩的地面存在雨水污染的风险,新建的初期雨水收集池可容纳80立方米降水。”他说,污染区域的前15分钟雨水,会通过弃流装置进入初期雨水收集池,沉淀48小时后再排放至污水管网;而无污染的后期雨水,则通过弃流装置改道,经过隔油沉砂池后,排放至雨水管网。
这套初期雨水自动控制系统,是镇海区2016年通过借鉴各地经验,并与镇海本地环保企业合作研发的。该系统的核心“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可根据降雨时间或雨量,自动将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分开排放。当地针对180个主要行业,按雨水受污染的严重程度、企业场地条件等,设定了三种类型的处置办法:企业雨水基本无污染的,隔油沉砂后直排或进入雨水管网;污染不严重或无场地建收集池的,通过自动弃流装置控制,经过简单处理定量排入污水管网;污染严重且有场地建收集池的,对初期雨水进行定量收集,并利用自动控制提升系统进行预处理,再排入污水管网。
作为雨污分流的重要一环,初期雨水的收集必须与其他举措环环相扣。
这是更为精准的下游分流,其基础条件和改造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网建设滞后。镇海区在启动该项目之初就发现,约有40%的管网处于不通或“断头”状态,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项目进程。为此,镇海区对全区的雨污管网进行排摸,并投入6亿多元,全面修复和建设雨污管网,确保基础设施到位。同时,该区还专项安排了1.2亿元政策补助资金,对开展雨污分流改造的企业,按照实际投入费用的20%至30%予以补助,每家企业最高补助可达20万元,为全省最高标准。
一厂一策,精细到点,如今镇海的初期雨水收集已初见成效。在野马电池公司,以前碰到暴雨天,厂区内会不同程度受淹,雨污分流改造后,不仅有效减少水污染隐患,雨水收集池还起到调节池的作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内涝烦恼;永大构件公司还将收集池内沉淀处理后的中水进行回收,用于场地冲洗和混凝土搅拌,厂区泥水横流的场景不再,每年还可节约数千吨水。
雨污治理背后
管理迈向精细化
面对辖区为数众多的企业,如何提高企业主对初期雨水污染严重性的认识,加强巡查和管理?
镇海区审批初期雨水收集项目的企业,在提交的设计方案上会有这样的声明:“企业承诺加强日常环境管理,规范车间废油污物质的收集与堆放……如违反以上承诺,由企业承担责任。”
而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地自2014年在企业推行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后,也发现了以往监管存在的盲区:个别企业分流系统不完善,事后取样难以确认违规排放企业;传统监管依靠人力,无法做到全时段监管……直到今年6月,140余家企业都多了一栋水泥小房子,问题才得到解决。
记者注意到,小房子内部两侧墙面上,分别挂着一个阀门控制仪和水泵监测仪,地上还立着一个密闭采样器。环保工作人员平时不需要走进小房子,只要身在园区环保分局的中控平台,或手持移动设备,就可实现远程操控。“经企业申请,通过初期雨水收集监测比对的,我们会为他们开启电动阀门,保证雨天排水达到市政雨水管网河道标准。”何立向记者展示操作界面,各个企业阀门状态、采样仪状态、雨水排水渠液位、电源状态等情况一目了然。
在黄军杰看来,雨污分离尤其是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后,变化最大的就是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少企业的环保观念变强,管理也更精细化,从而提升了厂区各方面管理的规范性。接下来,镇海区还计划将初期雨水分离的范围,由工业区拓展至周边环保红线内的农村生活区。这也意味着,为雨水“买单”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