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你鼓舞了我,谢谢你

  生活中,有的人,与你素昧平生,甚至从未谋面,却在不经意间,帮助了你,影响和改变了你的人生。你甚至都不知道她(他)是谁,在哪里,干什么的,也从未有过表达感谢的机会。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在我人生的关键时期,热情相助,指点迷津,极大地鼓舞了我,坚定了我人生的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她的热情与善良,一直让我感受到人生的美妙和人性的美好。我心里有句话,有个结,有份感恩,有份愧疚,有个愿望,要表达出来,不能再等……

  那是1982年,历经千辛万苦,我考上了北方一所大学的中文系,算是跳出“农门”,开始了刻苦学习、孜孜以求的大学生活。但到了大二,我陷入了迷惘:我对新闻专业情有独钟,可我所在的大学并没有新闻专业,中文系也没有相关课程。我决定自修这个专业,又不清楚新闻专业有些什么课程。只是凭着对法拉奇的狂热崇拜,和一部反复看过的《李普曼传》,就将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为新闻。沃尔特·李普曼那句“新闻是通向一切的途径”的经典语言,成为我整个青年时代的座右铭。

  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国内高校的新闻教育刚刚起步。身边老师没人能指导我自修,我就想方设法联系国内一些知名大学新闻系的师生,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我的办法就是去图书馆查阅报纸和相关杂志,从上面发现有确切姓名和地址的大学新闻系里的人,然后给他们写信求助,并附上一张八分钱的回信邮票,请教新闻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应该看什么书,如何规划学习和实习等等。那时,国内开设新闻专业的大学寥寥无几。我先后给人大、复旦等几所大学寄过信。但对回信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毕竟素不相识,相距又那么遥远,有人会在意一封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陌生信件吗?

  初夏的一天,一封来自复旦大学8213信箱、落款“同学谷伊宁”的回信,点亮了我的新闻梦想。让我又激动又兴奋,大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谷同学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学生,当时也不知道人家是男生还是女生,但从那一手秀丽的字体和字里行间的语气上看,感觉是位女生。在这封密密麻麻两页半漂亮工整的回信中,明显能感觉到谷同学谦逊、善良的品性。信中,谷同学首先对因事迟复回信表达了歉意,并对我在缺少学习指导和教材的情况下,能够立志自修新闻表示赞赏和鼓励。她写道:“从来信中得知,你将以新闻为主攻方向,而且在缺乏教材、辅导的情况下,这使我很感动,同时也为碰到你这样的知音感到高兴”。紧接着,她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习及实习情况,还详细列出了十多个方面的参考书单,建议我要“多研究报纸,坚持每天看报,了解形势、政策”。鼓励我“不论什么书,你不妨都看一点”。因为当时可资利用的专业资料比较少,她表示如果需要,还可以把她的讲义和课堂笔记寄来给我参考,让我“看完后再寄回好了”。并且还开列了五本可以帮助我在上海书店购买的书刊。最后,她写道:“离我千里之外的内蒙古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我以一颗记者的好奇心,追求它神秘的色彩后的真相。”

  收到谷伊宁同学的来信后,我给她回了一封信表示感谢。不过,对于她提出可以寄讲义、笔记和代买新闻书刊等事项,我不好意思再麻烦她了。再后来,随着年级增加,课业繁重,以及临近毕业的忙碌,彼此也就没有了联系。

  当年,凭着对新闻事业一厢情愿的热爱,和谷同学的鼓励与帮助,我选择了新闻专业作为主攻方向,整个大学生活,紧张而精彩。我借遍了校图书馆的新闻类藏书,翻遍了教工阅览室两架子新闻图书资料。创办并主编过校团委、学生会的机关刊物。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新闻单位工作,实现了当记者的愿望。后来,又被选调到新闻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机关工作,成为分管新闻工作的领导干部,经历了一个新闻业者学新闻、搞新闻、管新闻的三级跳。整整二十五年,我都在跟新闻打交道。

  今天,尽管我已经转到与新闻无关的岗位工作,但我心自知,我职业生涯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皆拜新闻之所赐。巴尔扎克说,如果没有新闻,则万古如长夜。对于我来说,如果没有选择新闻作为专业和事业,我的人生也会黯淡许多。

  时至今日,也许,谷同学早已将这封回信淡忘,因为我愿意相信,这只是她诸多善举中的一例。但当我在这个初冬,再一次翻出谷同学的这封回信,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到:在感受到那份遥远记忆带来的温暖的同时,一种愧疚和自责也弥漫在我心中。在谷同学回信的空白处,我还赫然写着两行歪歪斜斜的文字:谷伊宁同学, 我很感谢你这样不吝赐教。若有腾飞之日,我不会忘记你。

  人为何常常如此健忘,特别是对那些帮助了我们的人,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加以忽视。而对于自己施恩于他人的,有时却又会耿耿于怀。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过着平平静静的生活,十分珍惜到手的每一份工作,自许一腔家国情怀,毕业工作,娶妻生子,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有失落时的苦闷彷徨,也有耕耘收获时的喜悦与辉煌。我的内心总是萦绕着一份惶恐,生怕对不起头顶上的家国责任和身下职位的重托,对不起时代的养育与赋予,对不起呵护我成长进步的人们。对于你们如山的恩情,我用默默的尽职尽责作为回报。悟过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当年帮助过我的很多人,未曾受我一茶一米,我却在不经意间淡忘了他们。我想在这里告诉他们:你鼓舞了我,让我能超越自己。谢谢你们!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你鼓舞了我,谢谢你 2018-10-28 浙江日报2018-10-2800008 2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