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与时俱进的浙江发展优势
——关于浙江改革开放探索实践的思考
胡坚 编辑 江于夫
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可以总结的经验有很多。哪些最值得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最带有浙江特色的经验;二是40年来一直影响着浙江的经验,也就是长期起作用的经验;三是对浙江的发展起着最重要、最关键推动作用的经验。从这些方面出发,我认为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有以下十条:
坚持改革创新,把党政机关打造为最大的发展优势。改革开放40年以来,浙江有一条很深刻的认识,就是地域优势不如干部优势,政策优惠不如服务优质。40年来,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地把自己打造为浙江最大的优势。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服务环境最优、老百姓最满意的党委政府。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就推进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1999年,全国首家行政服务中心在上虞成立,并在全省启动首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2000年,省级部门审批项目减幅为50.6%。2002年3月,又启动第二轮审批制度改革,使浙江省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2003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旨在提高机关效能、改进政府服务的“效能革命”。2004年在总结温州经验基础上,全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并开展了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3年,浙江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四张清单一张网”:政府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浙江政务服务网。2016年底,浙江又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到2017年,省、市、县50%以上的事项开通了网上办理。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665项,设区市本级平均达到755项,县(市、区)平均达到656项,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办事群众满意率达到94.7%。这项改革如今被推广到全国。
坚持深化改革,把先发优势变为可持续优势。浙江改革开放40年以来有先发优势,浙江人民敢为天下先,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但是,当其他地方也发展起来后,浙江的先发就慢慢地不再是优势,出现了“有先发、无优势”的局面。怎么办?浙江就是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把先发优势不断地变成可持续的优势。40年来,浙江的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面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二是问题导向,改革直奔问题而去。浙江的问题具有先发特点,许多问题,别的地方没有遇到浙江已经遇到;别的地方遇到了浙江已经着手解决了;别的地方开始解决了,浙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法。三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浙江所有的改革经验几乎都是从基层总结出来,基层对于改革探索具有巨大的热情和动力,浙江改革的基石就是藏在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四是把改革与规范紧密结合。通过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等形式,及时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规范起来,在率先规范中不断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精神引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激发。浙江改革开放40年最可贵的财富是铸就了浙江精神。浙江的自然资源禀赋一般,没有太多的独特的自然资源,浙江发展最大的资源就是浙江人,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充分展示出来的“走过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精神状态。就是靠这种精神,浙江把一个长期以来国家投资比较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发展基础先天不足的省打造成一个民富省强的省份。2000年7月,浙江省委把浙江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2005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地倡导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浙江精神”极大地拓展了先进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浙江文化的软实力,调动和激发了全省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动浙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浙江人投身改革开放和创业创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使浙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典型。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浙江的发展不可能拼资源,怎样走出一条符合浙江特点、依托科技和创新的发展之路,一直是浙江人民面对的重大问题。40年来,浙江在发展中不断地打造自己的优势:科技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信息经济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等等。特别是不断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制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将服务业逐步培育壮大为“主动力产业”,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17年,全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达到1.25万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1%;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已连续四年超万亿元,2017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85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9.4%;文化产业增加值32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
坚持“两山”理念,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调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出了一条最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环顾全国,经济发展比浙江好的地方有,生态建设比浙江好的地方也有,但是,经济发展好、生态又保护得好的地方最难能可贵,浙江就是这样的地方。浙江在绿色发展上是全国最早觉醒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经济发展快、环境容量小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特别是2003年1月,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全面推进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十大重点领域建设,加快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2004年,推动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在全省开展以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环境污染整治行动。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让浙江人民的发展思路实现根本性转变,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17%。地表水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地下水水质各项指标保持良好,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城市空气环境状况稳定改善,颗粒物(PM2.5)下降到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浙江走上了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持续的道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综合治理,构筑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网络。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的社会管理一直难度比较大。因为浙江是一个外来人口流进大省,也是本省人口流出大省。全省有2400万外来人口,也有750万浙江人在全世界经商务工。所以浙江的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现象特别明显,这也对浙江的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40年来,浙江加强“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力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实施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推进“依法治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基层治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全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所有行政村都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2017年,浙江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达96%,被公认是最安全的省份之一。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最美浙江人”成为风尚。
坚持富民强省,为浙江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富民强省战略,始终把富民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浙江成为一个“真富、敢富、不露富”的地方。在浙江40年的发展中,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始终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各级财政支出的80%以上都用于民生。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17年,浙江县县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8.2%。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261元、24956元,分别连续17年和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人民的幸福感不断增长。
坚持扩大开放,构筑浙江发展的国际大格局。浙江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开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外向度一直很高,浙江人看着世界地图做生意。全省联动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内外开放格局。1978年,宁波北仑港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全省首家保税区——宁波保税区;2005年,宁波-舟山港成立,开始一体化运行;2017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大港,连续九年摘得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桂冠。除了海上开放通道,浙江陆域开放通道也走在前列。198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创办,成为我国最早的专业市场之一;1995年,国务院批准创办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2011年,国务院批准开展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11月18日,开通“义新欧”中欧班列;2015年,义乌陆路口岸对外开放,成为我省首个对外开放的陆路口岸。全省开放领域日益扩大。开放结构日趋优化,开放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内外开放紧密结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17年,全省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12.7%;实际利用外资达179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8.4%,一批全球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浙江。今年5月,省委又召开了全省对外开放大会,推出十大新的重大开放举措,全面推进开放强省建设。
坚持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外地人到浙江,经常有一句评价,就是浙江的城乡差异特别小,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054比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特别明显。改革开放40年,浙江从改革开放初期就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增强农村活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农村与城市互动发展。特别是以乡镇企业的兴起为标志,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务工创业。2003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和“山海协作”工程,2004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明确提出了六大任务和七项战略举措。2010年,浙江又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部署。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着力推进城乡互促共进。浙江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2016年,浙江宣布26个欠发达县全部摘帽;2015年底,全省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截至目前,全省建成一万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基本形成。
坚持从严治党,夯实浙江发展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浙江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广大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浙江干部”也是一个响亮的品牌。40年来,浙江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浙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认真落实“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广大共产党员在推进浙江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正是有了这样非同一般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浙江长期稳定的发展有了根本的基石。
【作者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