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在唐诗里跋山涉水

  深秋,嵊州。我走过大街小巷,不经意间邂逅了千余年前李白笔下神往已久的地方,那就是剡溪。“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多么熟悉的句子,仿佛从书本中跳了出来,横在自己面前。看月光铺在静静的剡溪上,隔着遥远的时间,隔着永远都触摸不到的唐朝,似乎仍能感受到李白当年挥毫时的那番心境。

  嵊州堪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核心区。在这里,不止有许多嵊州小吃可以温暖你的胃口,更有那一抹大唐诗人的狂欢足以令你沈醉。千余年前,浙东的这片区域算得上一个“网红”。谢灵运、王羲之都曾游历、居住在这里,留下大量笔墨文章,仰慕魏晋遗风的唐朝诗人就像“追星”一样不约而同地到浙东“打卡”,绣口一吐,又留下多少传颂千古的诗篇和佳话。

  唐诗名句,是最凝练的时代风俗画。仅就剡溪而言,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50多位诗人远道而来览胜,留下了540多首诗篇。“越州都在浙河湾,尘土消沈景象闲。百里油盆镜湖水,千峰钿朵会稽山”、“鸟道通闽岭,山光落剡溪。暮帆千里思,秋夜一猿啼”……可以说,剡溪一带是唐朝诗人创作的重要源泉。因此,要想真正理解唐诗的所指,进而知人论世,有必要到浙东看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能有历史和故事。

  记得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莫言的作品中,故乡高密是他经常讲到的地方。探访莫言作品的发展足迹,当然得去高密,高密也成为了游览胜地,这就像想了解陈忠实的创作,就得去陕西一样。浙东之如唐诗,就是激发诗人们创作灵感的原野,是诗人们精神上的一个故乡,是解读唐诗的一个活样本,岂能不去?

  唐人追慕晋人之风采,今人复又追慕唐人。然而,当我们不满足于仅仅在书籍上读唐诗,还要去走一走“浙东唐诗之路”,我们想读到的究竟是什么呢?

  毕竟,往事越千年,昔日的山水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暮帆千里、秋夜猿啼早已不在。到浙东,你如果想寻访唐诗中的山水原貌,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失望。

  但唐朝诗人笔下剡溪之所以魅力十足,在于山水,更在于这片山水触发了他们心中的某种感受。这种感受,即使千百年过去,也能在我们的心中激发共鸣。诗人们把各自的人生感受和对历史的理解都注入了浙东的山水之中。

  在嵊州金庭镇,笔者看到了王羲之故居。在王羲之墓地旁,从古至今都有后人守墓,而在王羲之故居不远处,王羲之后人聚集的村落里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想必每个到此一游的人都会不禁心生赞叹,这样一种文化的守护和传承真令人震撼!

  在这里,唐诗文化从未被遗忘过,唐诗故事一直在讲述着。谢灵运、王羲之来到这里,唐代诗人讴歌这里、赞美这里,它所形成的丰富文化资源逐渐被开掘出来,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浙东唐诗之路”不仅仅保存在纸上,更将要印在大地上,“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不久,“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成立了。一群来自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嵊州,商量着如何保护和建设这条诗路,沿线各地有关部门也派员到嵊州,举行了共建诗路的仪式。时下,对全社会来说,唐诗都已成为精神食粮的重要构成。去“浙东唐诗之路”,看风景倒在其次,能否从风景里感悟到唐诗文化的形成、积累和传承才是最让人受益的部分。

  千百年过去,唐诗所传达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沧海桑田,物质条件会改善,基础设施会升级,但面对天地、自然和人生,我们会和古人有相似的心情,“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那就去剡溪吧,在唐诗里跋山涉水。带着你对唐诗的记忆和感受,在唐朝诗人逗留过的场所,在他们所赞美过的山水里,享受一段时光,重温一种心境。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在唐诗里跋山涉水 2018-10-21 浙江日报2018-10-2100010 2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