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化

越剧元素嵊州随处可见

越剧教育百花香

  本报讯 (记者 金汉青 陆遥) 10月12日至28日,阔别12年后,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在绍兴举行。金秋十月,走进嵊州,或寻常人家,或村头巷尾,越剧元素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结伴广场一角,或哼唱越剧小调,或走到戏台前听一段经典折子戏,越剧文化早已渗入这座小城的各个角落。越剧在嵊州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薪火相传,靠的是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0月11日下午,嵊州市城南小学内戏音袅袅,学生们正用越剧流派的唱腔吟唱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竹石》。在这所坚持了22年越剧特色教育的学校里,唱越韵古诗、讲越剧名家故事、练经典越剧片段等,早已蔚然成风。

  “越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嵊州又是越剧之乡,越剧从娃娃抓起就是我们近年来传承发展越剧的一个创新。”嵊州市城南小学副校长张再良说。越剧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则依靠教育。据悉,嵊州坚持“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把越剧教育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越剧特色教育新路。目前,除城南小学外,剡山小学、鹿山小学和罗星幼儿园等也越来越重视越剧教育,嵊州少儿越剧教育已从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从2015年起,嵊州还实施越剧考核(级)中考加分政策,将越剧演唱列入嵊州市中考加分项目。据统计,截至目前,嵊州已拥有51朵少儿戏曲“小梅花”,数量居全国县市之首。此外,自2015年开始,每年暑期,嵊州市教体局、嵊州市文广新局都会组织高三毕业的准大学生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越剧唱腔培训,至今已有400人接受越剧培训,成为推动越剧在全国高校普及的一支新生力量。

  越剧艺术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生命在民间。嵊州对越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不仅仅停留在对传承人的培养上。用嵊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君的话来说,戏迷是天,戏迷是地。“没有戏迷,谈何发展?越剧要传承发展,我们必须主动顺应戏迷的需求,主动贴近戏迷。”陈君说。为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越剧,去年3月,依托嵊州市越剧博物馆建设的中国越剧戏迷网正式上线。借力“互联网+”的全新平台,越剧爱好者们可查询到民间剧团的演出活动信息,还可以在“网络课堂”中下载和学习与越剧相关的专业视频资料,让学习越剧更方便。嵊州还在全国各地建立20个“爱越小站”,吸引近万名会员。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0 越剧教育百花香 2018-10-12 8459809 2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