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专版

慈溪 踏浪弄潮三十载 铿锵迈向新腾飞

  踏浪弄潮三十载 铿锵迈向新腾飞

  仇 欢 邵 滢

  2018年是慈溪“撤县设市”30周年。30年,波澜壮阔;30年,奋斗不息。这是一部解放思想、励精图治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史。

  把时钟拨回1988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慈溪撤县设市。对慈溪这座城市而言,这一天注定会被写进历史。峙山公园造“建市楼”以纪念,慈溪发展的新篇章至此拉开序幕!

  岁月流金,时光更迭。这30年,是栉风沐雨的岁月画卷:从一个种棉晒盐为主的农业县到全国经济强县,以浙江第一的成绩位居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六位;这30年,是精神凝练的厚实拓本:秉承着“慈孝、包容、勤奋、诚信”的慈溪精神,一代又一代慈溪人承前启后,创造发展传奇;这30年,是行稳致远的历史进程:以改革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创新的理念,坚定不移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全力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向着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奋勇迈进。

  秘色瓷都、智造慈溪,三十而立再出发!

海纳百川谋略开放格局

  早在唐、五代时期,慈溪的先贤们就开辟了“秘色瓷都”。当时,上林湖所产越瓷通过海路外销,东抵日本,南至东南亚,西达中亚各国,形成“海上陶瓷之路”,开启慈溪对外开放的新视野。

  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慈溪开放阔步前行,一代代慈溪人凭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造了全国县域经济的“慈溪现象”。

  天下慈溪人,托起一座城市的成长。历届慈溪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做,薪火相传、创业不止。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吹拂,慈溪迎来新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慈溪人发扬艰苦创业的“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四千精神,十万供销闯市场,闯出“四轮驱动”慈溪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权体制改革激活市场主体,慈溪基本形成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新世纪初,他们又以放眼全球的视野、开放合作的胸怀,开创了开放型经济新模式。

  30年的厚积,慈溪早已是一片创业的沃土。目前,慈溪有15万个市场主体,每7个慈溪人就有1家企业,共打造了享誉国内外的“轻纺基地”“家电之都”“轴承王国”等37个块状区域特色经济,35个全球单打冠军。

  2008年,一桥飞架南北,再一次打开了开放的通途。自此,“撤县设市”20年的慈溪跨越了杭州湾天堑,从城市走向区域,跨越杭州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向全球化。

  一座桥,改变一个城市;一座桥,创造一方经济。通过36公里的跨海大桥,源源不断的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汇聚于此,曾经的交通“末梢”,已经成为宁波对接上海的新高地。

  得益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慈溪迅速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地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531亿元增至2017年的1487.8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城市综合竞争力迈上了新台阶。

  去年以来,慈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承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创新资源的高地。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落户了中德(慈溪)中小企业合作区,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慈溪现代农业开发区面积超10万亩,成为长三角最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落户了正大集团等优质农业龙头企业,入围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了中捷(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新材料(石墨烯)产业园等优质平台项目,正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示范平台。盐碱荒地上崛起的宁波杭州湾新区,一跃跻身为国家级一流开发区,已经成为杭州湾大湾区的核心区和引领区。

  大桥效应不是短暂的,而是持续性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以来,有力促进了慈溪城市能级的提升,未来大桥效应还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慈溪市主要负责人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2.0版本,慈溪以更积极的姿态拉近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距离。

  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与该市共建的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运行仅两年就已从上海等地引入8个项目团队,涉及医疗器械、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

  今年初,《慈溪市全方位接轨上海五年规划》出炉。围绕建设沪甬合作的战略主阵地,慈溪提出实施交通、产业、科创、信息、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等“六大对接工程”,加快与上海的同城化、一体化进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把慈溪划为中等城市,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也把慈溪纳入上海都市圈范围。

  “作为宁波环湾智能经济新区这一高能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慈溪主动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全面对接上海,实现人才、资本、科技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慈溪市主要负责人表示。

  从对接长三角到积极探索全球经济资源配置新路,慈溪不断扩大全球合作版图。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中捷(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中泰农业生态科技园、环杭州湾创新中心等平台被列入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同时,还建立了中德(慈溪)企业交流平台,在哈萨克斯坦设立了宁波特色商品馆,发挥这些平台载体作用,助推更多慈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改革开放,是慈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春风”;实体经济,是慈溪实现持久超越的“动力”。三十而立,站在新起点的慈溪,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将继续创造下一个“慈溪奇迹”。

御风而行绘制智造蓝图

  刚刚出炉的“2018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慈溪居第六位,同时,慈溪还位居“2018年度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第二位。

  在强县如林的浙江,在新旧动能转换,各地纷纷抢占新的制高点的当下,慈溪何以挺立潮头?这背后,是区域经济强大实力、产业平台集聚力、企业创业创新竞争力的释放。

  这座制造之都,处处激荡着创新的基因。

  慈溪有一张“国字号”经济名片:十年十摘国家科技大奖,获奖数居全国县(市、区)领先地位,创造了全国县域经济的“慈溪科技创新奇迹”。

  30年积淀,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向智能制造借力推进“二次创业”,实现“二次腾飞”,成为慈溪的新行动。

  慈星股份研发出世界首例全成型电脑横机,打造全球领先的个性化智能柔性定制云平台,并被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均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中国知名厨电品牌方太开启厨房“无人驾驶”时代,新发布的智能油烟机等产品会根据油烟量大小自动选档,引发了外界对未来智能化家庭生活的无限想象。此外,公牛插座、先锋取暖器等不少企业也通过“智造”升级成为行业引领者乃至世界冠军。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显著标志的智能制造,正成为慈溪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的新共识、新引擎、新动能。

  慈溪市主要负责人表示,慈溪把智能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全力争创转型升级示范区,全面推动慈溪“制造”向“智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

  去年初,慈溪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慈溪行动纲要,推进智能家电提升等9个专项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慈溪“制造”向“智造”转变。紧接着又发布了智能经济发展“十条意见”,安排专项扶持基金,助推智能经济驶入快车道——

  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升级工程,通过推进“机器换人”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培育优质企业,拓展提升产业链;实施智能环境营造提升工程,升级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经济众创空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根据“十条意见”,到2020年底,该市将力争组建若干个智能经济研究院,培育10家智能经济行业龙头企业,打造100家智能经济示范企业,实现1000家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

  各种智能制造政策的推出,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慈溪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17.1%、21.0%和22.8%。上半年,慈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9.54亿元,同比增长10.7%,总值和增速在宁波各区县(市)中双双位居第一。

  智能概念还被引用于农业创新,依靠科技兴农和绿色品牌两大“引擎”,慈溪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集群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国领先。慈溪在全省率先成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市镇两级农业合作社联合社,创造了新型农业的“慈溪标准”,出口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名优花卉、生态畜牧五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智能基因的植入,正在改变慈溪传统的发展模式,新一轮创业创新的热潮,汇成了新常态下慈溪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精心匠造人民幸福之城

  根植于此,生长于斯,一座城市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30年,慈溪重塑城市格局。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由“一体两翼”向“一中心、四片区”转型升级。高铁、高速等重大跨境路网加快布局,开展道路交通治理、停车场建设和造绿建林等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从峙山公园、景观大道到上林坊、三北大街,从慈甬路、人民广场到新城大道、新城河畔,从胜陆高架、文化商务区到北三环、高新园区,慈溪一直在蝶变。

  一个个新近崛起的城市新地标,将成为高标准改善城市功能的重要证明,转化为老百姓可观可感的实在获得感。

  今年初,慈溪大剧院初展英姿。大剧院所在的环杭州湾创新中心8.8平方公里的是慈溪的创业高地、新商业中心,也是当地的“城市客厅”和“文化地标”。该区域内已经崛起一座总面积3800亩的城市生态园;爱琴海购物公园国庆期间开门迎客;各楼宇入驻企业超过1200家……

  “产城相融,宜居生态,风尚引领,莫不奇之。今后,这里将成为慈溪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新‘引擎’,努力为宁波‘名城名都’建设作出新贡献。”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负责人杨利登说。

  城市繁华、乡村美丽,慈溪大地铺陈出一幅城乡携手前行、共创美好生活的动人画卷。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功能设施不断完善,全方位长效性的环境治理,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远处青山苍翠逶迤,近处清澈河水缓缓流淌,两岸树木葳蕤繁茂。慈溪人不会忘却,这样可亲可感的秀美风光,来源于一场名为“五水共治”的战役。如今,慈溪水环境整治工作已经走过了近6个年头,从昔日的江河黑臭到今日的清流回归,“千名河长、万名群众、十万网民、百万市民”汇聚治水强大正能量,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紧锣密鼓进行的还有“三改一拆”行动,深入实施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化“森林慈溪”建设。巩固提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不断刷新着慈溪城乡颜值。

  去年以来,慈溪高起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镇一品”是慈溪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点睛之笔。周巷天元围绕“一街、二轴、四园”核心打造的古香艺宝特色小镇白墙黛瓦、绿树红花、斑斓景致,美姿初现;还有匡堰的“青瓷故里、杨梅之乡”“古镇水乡、花园掌起”“江南水乡、诗画鸣鹤”等,一镇一故事不仅改变了生活环境,还重塑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回首慈溪的发展,它的每一次崛起与发展,都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建造者。而慈溪市政府的政策助力,则为城市和谐与人民幸福注入更多可能。

  过去一年,慈溪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牛鼻子,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全城通办”,95%的办事事项实现“零上门”或“最多跑一次”。未来三年,慈溪将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跑出幸福慈溪新速度。

  (本版图片由慈溪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6 慈溪 踏浪弄潮三十载 铿锵迈向新腾飞 2018-10-12 浙江日报2018-10-1200007;浙江日报2018-10-1200006;浙江日报2018-10-1200005;浙江日报2018-10-1200018;浙江日报2018-10-1200012;浙江日报2018-10-1200009;浙江日报2018-10-1200019;浙江日报2018-10-1200028 2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