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唤醒“沉睡”土地 助力绿色发展

——湖州深入实施“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

  唤醒“沉睡”土地 助力绿色发展

  ——湖州深入实施“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

  杨斌英 项江鸿

  近日,位于德清工业园区的湖州天丰电源有限公司,正在实施新增3亿瓦时锂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机声隆隆,一派忙碌,项目用地就是原先闲置的近20亩土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湖州‘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为企业发展腾出了空间。”湖州天丰电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完工,投产后预计整个产能翻一番。

  盘活存量用地,腾出发展空间。“五未”土地是指“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等低效用地。自2017年底开始,湖州开展“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通过土地供给侧改革,以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今年9月底,湖州市累计排摸各类“五未”土地97042亩,累计消化处置61851亩,让这些闲置低效存量土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资源集约节约,促进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源头严控 创新理念把好用地关

  湖州,北濒太湖,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湖州生态环境优势吸引投资项目纷至沓来,土地瓶颈问题却日益凸显。2017年,湖州市新增建设用地22595亩,但仍有1.5万亩的用地缺口。与此同时,不少“五未”土地却在“沉睡”。

  “土地资源供给不足与大量错配、劣配、低效配的土地资源形成鲜明对比,唯有通过土地供给侧改革,用地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五未”土地处置是一项常态工作,不是把现有的处置完就完成了,要避免“为处置而处置、为消化而消化”,防止新的“五未”土地产生。

  创新理念从源头上把好用地关,一场“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随之在湖州全市展开。2017年1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重拳出击,向“五未土地”处置的棘手问题“叫板”。

  啃下“硬骨头”,湖州市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各县区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等各部门单位分工明确,扎实推进。每到周四晚上,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召集例会,听取全市“五未”土地处置情况汇报。

  据了解,例会采取“县区汇报、部门通报、领导点评”的方式,由湖州市纪委和组织部每周开展专项督察并进行通报,并且湖州市将“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完成情况考核结果,列入对各地的年度综合考核;将“五未”土地处置结果作为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相挂钩,对成效明显的给予用地指标奖励,对应处置而未处置、漏报、瞒报的,发现一宗扣减同面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湖州在处置“五未土地”的同时,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湖州对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用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全覆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差别化用水、用电、用能、排污、融资和土地使用税征收依据,通过“高征高返”,在不增加优质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倒逼低效用地企业退出。对于新增用地,湖州在全市推行德清县探索的“标准地”出让模式。所谓“标准地”,即是对每块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容积率、能耗标准、环保标准等关键要素作出约束性规定,并纳入格式化合同监管,实施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长效监管。目前湖州已出让标准地145宗7961亩,出让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科技管地 摸清底数管理精细化

  摸清“五未”土地的家底才能“有的放矢”。在深入实施“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中,湖州市更多地运用了大数据、地理信息、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助推精细化管理。在摸清6.15万亩批而未供和8070亩供而未用土地的基础上,还对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的土地进行了排摸,共发现“五未”用地总量9.7万亩,相当于年均供地量的3倍多。

  “走盘活存量土地,‘以挖潜保发展’的道路,湖州还有很大空间。”湖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州依靠地理信息摸清底数,利用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技术优势,综合运用各类科技手段,进一步核清了“五未”土地的类型、成因及现状,建立台账,上图入库。各地还将可供可用的土地和闲置厂房整理成册,发给招商人员进行“以地选商”。

  在此基础上,湖州依靠大平台管理,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数据库,实现规划、农转、利用、执法数据的互通互联,用一个系统能讲清楚每块地的“档案简历”。同时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各部门数据,启动全市工业用地绩效管理系统建设,用影像直观显示工业用地布局、园区分布、企业运行情况,实现企业对比、行业对比、区域对比,为用地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数据处理后,企业的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一家企业是高效还是低产、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如何都是一清二楚的。”长兴县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的推进,长兴县亩产效益大数据中心开始逐步构建,包括企业效益管理、项目引推进程、“五未土地”数据库三方面内容,在彻底摸清全县企业项目底数的前提下,通过数据中心可以实时观测企业的亩均产出、项目的建设进度,从而实现对企业项目用地的长效管理。

  曾经错配、劣配、低效配的土地上,经专项行动“治”出了土地资源新空间。之前,主攻人体组织创伤治疗材料的浙江德普斯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7个研发成果欲产业化却无地可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法收回一宗因项目搁浅迟迟未能开发的67亩土地后进行二次出让,今年1月被德普斯一槌拍得,已于6月开工,预计投产后亩均税收可达40万元。

  目前,按照“节约优先、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原则,湖州正全力做好摸清底数、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完善机制等各项工作,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进行大清查,进一步处置好“五未”等低效用地,让旧空间焕发新动能。

一地一策

分类处置提高用地效率

  在“五未”土地的处置专项工作中,湖州市坚持“一地一策”,不仅对每一类土地都有不同的政策,而且对每一宗土地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磋商,采取不同的对策,收转并举,力争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这几天,在南浔经济开发区一处忙碌的工地上,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去年,这片土地还处于‘沉睡’状态。”南浔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此地块曾于2003年供给湖州新元泰微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产功率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抛光片、外延片等,由于市场行情不景气、企业后续资金不足,拿地开工建设部分后,于2014年破产。“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以来,开发区管委会多次协调会商,依法收回了土地使用权,并于2018年2月将其中175亩以“标准地”出让给浙江亨通光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年产通信光缆800万芯公里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年利税1亿元,亩均税收超50万元。

  据悉,“一地一策”推进分类处理,对批而未供土地,湖州市采取“落实项目供应一批、异地置换盘活一批、完善手续办理一批”等举措加大消化利用力度,累计消化3.24万亩,其中落实项目供应2.6万亩,异地置换盘活1095亩,为未供已用的公益项目补办手续5294亩。

  对供而未用土地坚持以用为先,湖州市采取“消除障碍动工一批,采取措施收回一批,帮扶解困利用一批”等举措加快处置利用。涉及政府原因的,以“建设项目遗留问题清零”为突破口,通过尽快形成净地、加快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开辟绿色办证通道等措施加快利用。目前开工建设3816亩;涉及用地单位原因的,依法收回处置1986亩,推动兼并重组复工建设615亩。

  而对“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三类低效用地,湖州采取收转并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进行分类处置。如南浔区收回兆力鞋业用而未尽的97亩土地,引进4家规上企业,上马新项目,亩均税收可达原来的3倍;吴兴区利用建而未投的旧厂房建设“梦工场”众创空间,已有入驻企业30多家;安吉县倒逼投而未达标企业退出厂房土地后筑新巢引新凤,新入驻企业亩均税收是原来的8倍多。

  “有限空间,无限发展”,接下来,湖州在深入推进“五未”土地处置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部署要求,将加快健全增存挂钩机制,扎实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大清查大处置行动,使低效用地处置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做到全国有影响。

  (本版图片由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市国土资源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唤醒“沉睡”土地 助力绿色发展 2018-10-12 浙江日报2018-10-1200003;浙江日报2018-10-1200005;浙江日报2018-10-1200014;浙江日报2018-10-1200017;浙江日报2018-10-1200012;浙江日报2018-10-1200022 2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