爝火燃回春浩浩
——记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
本报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汪晓彤 李珍秀
开栏的话:回望风云激荡的岁月,一代代知识分子筚路蓝缕,放飞梦想、书写荣光,积淀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报今起推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专栏,走近作出卓越贡献的院士专家,感受他们的崇高和智慧,激励后来者在新时代继续奋楫逐梦。
爝火燃回春浩浩
——记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
本报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汪晓彤 李珍秀
十月的杭城秋意渐浓,在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当天的主角——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80多岁的他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每天工作6小时以上。岑院士记忆力很好,又健谈,普通话里依旧听得出广东乡音。
1962年,27岁的岑可法在莫斯科获得副博士学位,公派留学4年,他把津贴省下来买了400多本书,装了满满5大书箱,毅然回国,回到浙大。“回国买火车票的钱是我自己出的,当时想给国家省点钱。”岑可法回忆道。
当时的浙大条件十分艰苦,岑可法婚后和同在浙大任教的夫人各自住了两年的集体宿舍后,才分到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10年。从国外带回来的书没地方放,只好堆在地上。
“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更有动力。”岑可法说。当年留学莫斯科,不少同学选了制造火箭、核潜艇等尖端学科,岑可法却倾心既不起眼又脏的专业——“煤的燃烧”,他的理由是:“中国是产煤大国,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能源不发展,工业怎么能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内电厂换成油罐燃油发电,随着全球石油供应紧张,这种模式成本高、难持续,但若恢复烧煤设备,时间上又等不起,怎么办?岑可法站了出来:用煤粉、水、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做成水煤浆,以之代替燃油发电。对于这个大胆的想法,马上就有人反对:“加了水怎么燃烧得起来?”迎着怀疑的目光,岑可法说干就干。他大胆冲破固有理论的藩篱,同时调度中科院六个院系以及电厂的科研技术人员一同攻关。最终,“水煤浆代油”新技术攻关成功,每年能为国家节约替代燃油150多万吨,两年间就产生经济效益53亿元。这事还惊动了美国能源部,其调查结论是: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情在变,创新不止。洗下来的煤泥顺着雨水流到河里,鱼死了;流到稻田里,稻子枯了……如何将煤泥和煤矸石变废为宝?岑院士和他的学生倪明江博士又开启了国家攻关课题。上世纪80年代,洗煤泥结团燃烧技术让煤泥和煤矸石的燃烧效率比烧煤还高,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并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煤给人们带来了光和热。上世纪80年代末,岑可法开始担任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带头人,30多年来育人无数。他能把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成员凝聚在一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无论是从本科生到教授组的梯形机制,还是创新的“导师群体培养”,他对年轻人的提携不遗余力。目前,团队成员仅最年轻一代中,就已走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智化教授,跟随岑院士读博时就开展了对活性分子多种燃烧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的研究,此技术获得浙江省发明专利金奖。1982年出生的薄拯教授读博起就得到岑院士的悉心指导,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岑院士又通过浙大海外优秀人才计划将其引回来,主要研究石墨烯新材料储电技术,是浙大最年轻的学院副院长之一。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