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化

孔子诞辰2569周年,我省各地开展纪念活动

古乐祭先贤 仁礼入生活

  本报讯 (记者 黄慧仙 梅玲玲 通讯员 蓝晨) “儒风浩荡兮吹拂四隅,众众师生兮沐浴致祭……”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9周年纪念日,当日,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正门再度开启,来自国内外的近千名师生在此齐聚,举行学祭典礼。

  逝者如斯,千年而往,儒家之礼犹在耳。为纪念孔子诞辰,在杭州孔庙等不少地方举办了祭孔典礼等纪念活动。“尊重传统,崇文尚教,永远都不会过时。”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晓玥说,在对儒家礼乐文化的传承中,国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大众生活,构筑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牢固根基。

  宾朋云集礼告先贤

  北往山东曲阜,南处浙江衢州,是孔世宗子进行家祭仅有的两处场所。“曲阜有庙没有人,台北有人没有庙,衢州有庙又有人。”则是不少以孔氏南宗文化为自豪的衢州人津津乐道的事。每年在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都会举行祭孔典礼。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孔氏南宗家庙的主祭人由孔子七十五世嫡长孙、孔管会主任,时年80周岁的孔祥楷先生担任。45分钟左右的典礼中,献礼者踩着祭乐的节拍,登台向大成殿内孔子像献上五谷、文房四宝、晋香、燃烛。来自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十国孔子学院的代表也上前敬献花篮。

  现场,还有来自衢州市实验学校菱湖校区三、四年级的400名小学生,站成9个方阵在典礼现场合唱由孔祥楷作曲的《大同颂》。学校指导老师刘新艳说,能有机会参加祭孔典礼,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体验与荣耀。

  “‘教书育人不可懈怠’,这是我们家的家训。”开化县邹芬一家作为教师家庭的代表参加今年的祭孔典礼。邹芬说,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大放异彩,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

  当天在杭州孔子庙,一场由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师生共同创作的南宋太学释奠礼也正在上演。

  杭州孔庙为南宋时的临安府学,也是宋、元、明、清四朝的孔庙所在地。南宋儒礼千年来始终影响着杭州人的学礼、向善。

  “考虑到庄严性与趣味性的平衡,这次释奠礼创新地采用了礼仪与情景剧相结合的方式,以杭州孔庙为引,重现南宋仪礼。”本次南宋释奠礼主创之一、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大三学生吕婕妤告诉记者,在礼仪方面,他们参考了《政和五礼新仪》《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图说宋人服饰》等文献,整理流程、设计装束,并特意赴曲阜孔庙学习经验,在学校3位古代文学教授的指导下,团队最终选择呈现精简过的释奠礼,并以“衍圣公观太学”的半架空情境加以展现。

  儒风习习浸润江南

  “今年祭孔典礼中的200位参与者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渠道征集而来的。”杭州太庙工作人员谢亚玲说,杭州太庙从2008年以来一直在举办祭孔典礼。多年来,感触最深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其中,尊崇国学,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语云,礼者,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民之所以生也。当今社会,如何让儒家“仁礼”等国学文化真正走入百姓生活,成为国人生命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必不可少的思考。

  “历朝历代都有祭孔,每个朝代的祭孔仪式都有着时代烙印。但祭孔的主体还应该是老百姓。”孔祥楷说,2004年9月28日,时值孔子2555岁诞辰,衢州市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祭孔大典。由他确定了当代人祭孔的思路,以“献五谷”代替了“供太牢”,用银杏叶和古柏树叶系以黄丝带代替了贵宾佩戴的鲜花,着现代正装的市民代替了着古代服装的“演员”,改佾舞为朗诵《论语》章句,全场合唱《大同颂》,歌词是《礼运·大同篇》。

  “这些看似微小的转变,实际都饱含深思熟虑的匠心。”孔祥楷说,祭孔不是每一年的任务,为儒学培养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任重而道远。

  孔祥楷这些年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衍圣弘道”。他希望孔子思想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能浸润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校园当中。

  事实上,在南孔儒风浸润下,儒家经典等国学之风早已吹入衢州的校园。据悉,从2004年开始,衢州市教育局在不同时段都会适时地推出一些活动,把儒家经典和教育形势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还编写了《南孔圣地——衢州》《东南阙里》《薪火相传》等地方课程,把衢州传统的特色文化加入到学生的课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不同年级开设相应课程,让学生从课堂上吸收儒家传统文化。

  “我们学校在早读课、拓展课中,每个班都有《论语》经典背诵活动。我们也曾把孔子的《箪食瓢饮》等故事搬上舞台表演,让儒家文化根植孩子们心中。”参加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祭孔典礼的小学老师刘新艳说。

  中小学校园如是,高校亦如是。张晓玥说,2016年,杭州孔庙成为浙江工业大学的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祭孔典礼等各种形式的儒家“仁礼”活动开展中,学生们与国学的距离慢慢拉近。“国学经典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书本走到现实中来,让原本平面化的国学变得立体可感,这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

  仁礼千载今日更兴

  “我是孔子后人,今天来看看老祖宗,重温传统礼仪和优良品德。” 75岁的孔祥岭刚观看完在杭州孔庙举行的祭孔典礼。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山东,却是在杭州长大,儒家思想从小便告诉他,要做一个爱国、乐做好事的人。

  张晓玥说,近年来,祭孔活动在各地孔庙广泛开展,这既是传承儒家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成为一种仪式化的社会文化传播方式与教育形式。孔子思想源远流长,虽然历史久远,但其中很多深刻的内容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具有浓厚的现代价值,是中华文化活的精神资源。

  千年走来,经久不衰,儒家文化等国学经典的源头活水正在于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的生命力体现在哪儿?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告诉你如何做人。”孔祥楷说,他一直强调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当代人应该用当代方式祭孔。“儒家思想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应该用平常心来理解它,而不是束之高阁,将孔子送上神坛,让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

  孔祥楷说,在不少人看来,2004年以来的衢州孔庙祭典,一直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衢州,影响着浙江;儒家学派所传颂的“礼”,也在南孔圣地越来越多的公众间“复兴”。随着“走出去”的实践,孔氏南宗还在越来越广阔的世界文化舞台上获得认同。“今天,我们祭祀先哲,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让经济社会在丰厚的精神底蕴基础上,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苍松翠柏下,悠扬古乐间,一场场穿越千古的祭孔典礼在江南之地展开,儒家“仁礼”之风也蔓延于浙江大地,成为国学文化传承中璀璨恒久的光亮。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0 古乐祭先贤 仁礼入生活 2018-09-29 8380106 2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