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张小平离职
激活一池春水
刘雪松
张小平离职,一不小心揭开了中国民企航天技术研发的面纱,同时也把浙江带进了新闻背景当中。9月27日,“挖走”张小平的蓝箭航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短喷管推力室,在浙江湖州的试车台进行了20秒短程点火试车,并取得成功。
如果不是张小平离职风波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几乎鲜有人知道,中国还有一家蓄势待发的航天民企;很少有人知道蓝箭航天在浙江湖州还有一个智能制造基地。蓝箭航天是全球第三家拥有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技术的火箭制造企业,其实力全球第三、中国第一。这意味着,马斯克旗下Space X通过发射火箭将特斯拉跑车射向太空的事情,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羡慕嫉妒恨”,而是可期可待的愿景。
一说到民企,便少不了浙江元素,这几乎成为市场的“铁律”。中国的商用火箭,通过军民融合、民营资本的介入,抢占全球商业发射市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具有60年研发历史、成就辉煌的中国航天科技,如何盘活民间力量、对接国际市场,这是一道新课题。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当然不能错过这个重大机遇。
航天民企的发展,无疑会释放对科技人才的新需求,对原有机制也难免带来激荡。国企会有阵痛,这是难免的。但阵痛也是一场倒逼,可以推动航天国企的人才战略、技术竞争、集约生产进行革新。就这个意义而言,这场阵痛对于中国航天工业是具有正面作用的。科技攻关固然需要奉献精神,但不能将其当成万能的动力。竞争才是硬道理,才是驱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为民企培育舒适成长环境,激发民企创造力,是当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人才从国企到民企,或是从民企到国企,都再正常不过。因此,张小平离职,人才流动的法律关系只是这场舆论风波中技术操作层面的话题。中国的航天科技如何找到更加有利于科技突破、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机制,这才是终极命题。在这个进程中,民间力量大有用武之地。
航天科技发展是一项不断试错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航天民企就一定不具备这种能力。反过来,航天民企应更能掂量投资的分量,更能领悟试错和失败的分量,因而在研发上更容易找到更加集约化的科研路子。这是运载火箭国际市场巨大利益空间的激励使然。正是看到了这一规律,国家才将航天科技的大门向民营资本打开。这是具有前瞻性的,也符合科技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充盈着创新活力。浙江民间资源与力量介入航天科技,既是为国际市场的巨大利益所驱,也应能成为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推进剂。民营航天企业蓬勃发展,可能会对航天国企暂时构成人才竞争关系。但从长远来看,激活的是中国航天工业新的梦想愿景,是中国顶级科技资源的一池春水。眼前的一切焦虑,完全可以通过健全人才机制来纾解,通过公平的竞争来调节。看得更远些,便会觉得阵痛也是好事。如同新生命的诞生,阵痛过后,便是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