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昆集团:心有定力 行稳致远
黄丽丽 金长青
桐昆集团:心有定力 行稳致远
黄丽丽 金长青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是时代的呼唤。
《浙江日报》联合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温暖者”微信公众号推出《致敬2018高质量发展的浙商榜样》,进行全媒体宣传。
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创新活力,无疑与企业家精神密切相连。2017年9月25日,《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发布。尊重、保护、激励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正在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桐昆集团董事长陈士良,无疑是企业家精神的杰出代表。历经改革开放、中国入世、金融风暴,他带领桐昆人深耕化纤行业,37年只做一件事,以理性坚毅的战略定力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踩准了时代的每一个鼓点,将一家总资产不到500万元且连年亏损的化学纤维厂,打造成为具备520万吨聚酯和420万吨PTA年产能的行业龙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打造百年桐昆,实现永续经营”,是陈士良给自己的目标。当我们试图找寻桐昆之所以走到今天的精神密码时,他给出的答案是“三不”:不对外担保借款、不做其他产业、不做金融资本家。简而言之,就是:专注稳健,做优做强。
在陈士良看来,做企业就是浓缩了的人生。前行途中,曲直高低,坑洼坎坷,寒暑风雨,环境多变。若想走得远,必须走得稳,稳健才能走出长远的道路。在此理念引导下,中国好企业——桐昆集团向社会和股东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从1991年至今,实现了“五无”:无年度亏损、无对外担保借款、无销售应收款项、无产品积压库存、无停产减产。
得道多助的事业
中国是一个化纤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化纤行业当中,论规模之大和市场占有之高,桐昆集团名列前茅。对于这个化纤行业的巨头,我们一直怀有这样的好奇:
桐昆的桐字,取自“桐乡”,这片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互辉映交融的热土;那么,“昆”字的由来又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了桐昆集团。在充满历史感的“印象·桐昆”文化展示馆里,我们阅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仿佛触摸到了董事长陈士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昆”字的由来,就从陈士良接管桐乡化纤厂说起吧: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及神州大地,在浙北小城桐乡,乡镇企业的思变欲望同样如春潮涌动。1991年初,时任桐乡凤鸣化纤厂副厂长的陈士良刚从美国考察回国,就得到了一纸调令,要他出任桐乡化纤厂厂长。
当时的凤鸣化纤已是一家省内外的知名企业,经济和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而作为桐昆集团的前身,桐乡化纤厂的境况则是内忧外患,资不抵债,当时的产量和效益在浙江省化纤行业排名都是倒数。是留在自己花5年心血一手筹建并且前程似锦的凤鸣化纤,还是回到10年前他工人生涯起步的桐乡化纤?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些人选择退缩,而有些人选择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从而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陈士良无疑是后者。
时年28岁的陈士良毅然接下了重振桐乡化纤厂的重担。上任伊始,他便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管理的整顿,积极扩大产能,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上了一条年产200吨的SKV101丙纶纺丝机生产线,当年便盈利100万元。随后,他又打起了“技改”的主意,认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桐昆唯一的出路”。
但按当时企业的实力和外部信誉,要筹到技改的资金谈何容易。“借船出海”——如一丝火花,瞬间点亮了他的思路。陈士良三上江苏昆山,以满腔诚意和务实可行的合作方案赢得了支持和信任。先是从江苏昆山苏三山集团赊购了一条年产1000吨KP431涤纶纺丝机,紧接着江苏常熟化纤设备厂也与企业达成协议,将其研制的两条年产2000吨的SKV102涤纶纺丝机以试生产合作伙伴的形式在桐乡化纤厂试用。
到1993年初,原需3000万元资金和数年时间的技改项目,仅用一年就顺利完成了。为了让企业牢记这段来之不易的创业历程,同时表达对昆山苏三山集团、常熟化纤设备厂患难相助的感激,陈士良把企业更名为“桐昆”,志名以谢。
“取名桐昆,是为了不忘一路走来给过桐昆帮助的人。”陈士良如是说。这句朴素的话语却蕴含坚韧而温暖的力量。
心怀感恩,得道多助。在各界的支持下,桐昆一步步发展壮大:1999年,桐昆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8年金融危机时,桐昆逆势而上,投资12亿元启动了世界单线产能最大的熔体直纺项目;2011年5月18日,“桐昆股份”成功上市,展开新的蓝图……
今天,桐昆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商,具备五大系列1000多个涤纶长丝产品生产能力,产品差别化率超过60%,从50D到1000D之间几乎所有规格的涤纶长丝均可生产,被业界称为中国涤纶长丝行业的“沃尔玛”。
但是,陈士良“以技改求发展”的追求没有变,做强做大主业的初心没有变。对桐昆集团来说,37年过去,桐昆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已代代相续。一根根如丝般的涤纶纤维,贯穿桐昆的发展历程,连接起亿万人的衣食住行。“行纤维之事,利国计民生”,不单是陈士良一个人的经历缩写,更是所有桐昆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宏愿。
领跑“智能化”时代
北大教授周其仁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状态比喻为两个“海平面”,成本的“海平面”上升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海平面”也上升了,中国被夹在了“三明治”的中间。
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变强,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必由路径。作为桐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之一,桐昆集团顺势而为,不断加码智能制造,“机器换人”成为撬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加速器。
置身桐昆集团恒邦二期厂区的生产车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一盘盘洁白的丝筒从生产线上自动落到推车上,沿着轨道来到包装车间,巨大的机械手臂把丝筒放上包装流水线,打包、贴上标签,再由机械手臂放入推车自动送入全自动立体仓库。从生产线上下线到仓储、发货,已经全部实现自动化。
“‘机器换人’是桐昆产业升级、转型求变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作为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桐昆规模大、厂区多、员工多,近几年的招工难问题,加之公司人工成本每年超过10%的增速,对企业来说负担不小。”桐昆集团副总裁周军介绍,从2012年起,公司先后投入7亿元对多个企业(厂区)实施“机器换人”,目前已累计减少用工5000余人,日均产量增长到超万吨。
作为化纤全行业推进智能制造、打造智慧工厂的“样板项目”,恒邦二期不仅能有效应对制造业面临的人工成本上涨、用工难等普遍性难题,更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产业链流程运行效率,从而找到在新常态下驱动企业持续增强竞争力的新动能。同时,桐昆集团作为龙头企业的探索和实践,也为我国化纤行业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作出生动注脚。
“企业管理最后就是控制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陈士良如是说,在他看来,企业管理最难的在于人的管理,“投资智慧工厂短时间来看一条生产线的成本很高,但是从长远来看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从未来发展来看,智能工厂建设也是传统企业发展的目标和趋势。”
在这种战略布局下,智能化、信息化浪潮在桐昆集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扬澎湃之势,不断刷新人们固有的认知。
8月29日下午,桐昆集团与浙江中控签署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在智能化技术、智能工厂建设、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浙江中控创始人褚健指出,“在目前智能制造工业4.0的大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对节能降耗、品质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
可以说,此次合作是化纤龙头制造企业与先进自动化智能技术企业的一次创新碰撞,也将成为桐昆集团进一步引领化纤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利契机。以即将上马的恒邦四期项目,即桐昆年产30万吨绿色智能化纤项目为例,最为关键的“中枢大脑”——DCS集散控制系统将根据此次双方所签协议,由浙江中控负责开发设计,彻底结束依赖国外,随时面临“卡脖子”的历史。
经济学家熊彼特说,总要引进新的产品,或者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要运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发展原料和半成品新来源,创立新的经济组织。
对于桐昆集团来说,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技改扩张、没有锐意进取的创新改革、没有独具慧眼的发展战略,就不可能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不可能走过全球金融风暴、行业深度调整等各类危机。在一次次艰难险阻中,1.8万桐昆儿女凝智聚力,开拓创新,如今正向着“百年桐昆”的目标迈进。
“中国制造”模范生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桐昆的logo图案是一顶火红的鸡冠。
鸡在古时候被称为德禽,《韩诗外传》中说:“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这与桐昆致良知谋大业的“诚信为先,合作共赢”的理念不谋而和;而鸡冠作为雄鸡身上举足轻重的部分,象征行业地位与企业实力,预示着桐昆蓬勃的生命力、旭日东升般的发展前景。
在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桐昆荣登第318位,至此已连续17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虽然取得了如此骄人成就,但在陈士良看来,这只是“百年桐昆”建设过程中的一点小成绩,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打造一个产能超千万的“全产业链企业”“先进化纤制造企业”和“绿色智能企业”。
2017年5月,桐昆收购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股权,投资346亿元拓展石化上游业务。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如此大手笔涉足产业链上游?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主业竞争力。”桐昆集团副总裁周军告诉我们,收购浙江石化股权有利于桐昆股份进一步拓展上游产业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企业在周期性行业中的抗风险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目前,桐昆已经进入了“做强主业、拓展行业、延伸优化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的发展新阶段。不仅是向上延伸产业链,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桐昆近年来还积极向下游拓展,建设包括恒瑞二期等化纤深加工项目,通过打通上下游形成PTA、聚酯、纺丝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格局。
而桐昆所布局的这一切,说到底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用陈士良的话说,就是“做事要考虑能力,包括领导者个人的能力、团队的能力;要考虑资金实力,不要做超出自己实力的事情;要考虑市场潜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去做事”,简而言之,就是要“稳健”。无论是延长上下游的产业链,还是与中控的战略合作,以及每年高达上亿元的技改与研发投入,都是要把企业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非洲有句谚语:世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既有“雄鹰”展翅高飞的壮志,也有“蜗牛”步步为营的韧劲,就一定会抵达成功的顶峰。
长期以来,稳健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被严重低估了,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增速快的企业。殊不知,企业发展如同马拉松赛跑,一时勇不等于一世勇,最后的赢家往往不是开始跑最快的企业,而恰恰是最能控制体力、控制速度、拒绝诱惑的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倡导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对片面追求速度的纠错,是对质量与效益的回归,是对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桐昆1982年创业以来,从一家小微乡镇企业成长为世界级涤纶长丝企业,深刻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艰辛而精彩的奋斗史,体现了“心有定力、行稳致远”的东西方智慧,堪称“化纤行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的模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