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不一样的月亮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千百年来,月亮的脸庞引来人类无数悲伤、喜悦,甚至渴望。早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人类就开始研究月球表面的明暗光影,那些大片深色区域通常被看成眼睛、眉毛、鼻子、和嘴唇等,看起来如此像是一位女性的脸部轮廓,也就成为人类最共情的“月中人”,她在远方默默凝视着人类,散发着神秘的智慧气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月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月相的变化,而对月相的成因,以及利用月相作为阴历计时的标准,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今天的科学告诉我们,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反射。因为参照系数发生了变化,比如白天,有太阳光的照射,我们可以分清白色;但在夜晚,漆黑的环境中,人类视网膜对色彩的感知阈值处于色彩受体和感受受体区域之间,最终我们肉眼所感知的月光呈灰白色。

  对月亮,但丁也有描写。在他的作品《神曲》中,曾描述在月球上见到无常的灵魂。达·芬奇、布鲁诺和伽利略延续了热爱月亮的传统。最著名的代表是贾科莫·莱奥帕尔迪忧郁的月亮诗,“高悬在那树上,把一切照亮/可是我当时热泪盈眶/你的脸儿就显得朦朦胧胧”。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在《仲夏夜之梦》里,月光下的魔幻国度,公爵祈求月亮作为见证人,“那时月亮将像新弯的银弓一样/在天上凝视我们的良宵”;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变化多端的月亮可能会影响无尽的爱,朱丽叶禁止罗密欧对月亮发誓。在英国诗人雪莱的笔下,月亮是“濒死的女性,清瘦苍白/步态蹒跚,淡淡轻纱遮掩”。而在斯里兰卡,谚语“爱就像月光一样纯洁”是最美的赞语。

  古典音乐中也经常提到月光。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著名的钢琴作品《贝加马斯克组曲》中,有一段就称为《月光》。不过,关于月亮的音乐中,最著名的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乐评家听完乐曲说想到了月光洒在瑞士琉森湖上的景象。现代音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月亮的踪影,比如意大利流行歌手米娜在《月晒伤》中唱着一个女孩月光晒皮肤,她像猫一样整夜待在屋顶,满月的月光可使她比其他女孩更白、更美,落满清辉的身影令人想起日本神话中的月亮女孩辉夜姬。

  哲学家和音乐家对月球探索的初始想象,最终落笔在科幻作家的手中。公元前二世纪,希腊作家琉善在科幻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中描写到月球旅行的见闻,那里的人们骑着羽毛异常宽大的秃鹰出行。下一个著名的月球旅行,出现在数百年后的波斯文学中,在史诗《王书》中,波斯人民与月亮在天上进行了一场大战。在俄国文学《最后一趟旅程》中,月球是绝对平等的世界,居民全心投入耕作和牧羊等浪漫活动。在《飞向月球》一书中,福勒细致地描述了月球人的模样,“他们行动时极为快速,理解得也非常快。他们喜爱音乐、绘画和诗歌,对哲学和抽象研究兴趣较低,认为这些容易混淆大脑,既不能提供消遣,也不能使生活更加舒适。”你看,月球是沉思的地方,也是时间长河中过往和未来事件的中途停留点,和地球一样有城市、乡村和城堡。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从神话、诗歌到科学探索,让人不由想起了印度史诗《梨俱吠陀》中的诗句:“哦,月亮!我们透过智慧了解你,你以适当途径启发我们。”月色苍穹中,寒冷、满是岩石、没有生命的小卫星,成长为人类文化长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题,再度引领科学步入太空,直至更广袤的星际。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不一样的月亮 2018-09-23 浙江日报2018-09-2300013 2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