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文化

用声音的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场诗会 醉了秋夜

  本报杭州9月18日讯 (记者 黄慧仙 见习记者 李攀)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9月18日,在“改革开放声屏40年·传播时代新声”西湖诗会上,一幅江南画卷正随着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夏青与葛兰录音带里抑扬顿挫的声线缓缓展开。

  当日,姚喜双、方明、葛兰、虹云、敬一丹、鞠萍等6位播音主持界大家及10余位播音主持业界及学界专家齐聚西湖畔,通过朗读的形式,展现诗歌与韵律之美。据悉,本次西湖诗会由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市西湖读书节组委会等单位共同主办。

  无论是这样的诗会,还是热播的电视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朗读与诗词越来越走入我们的生活。如今的我们为何要读诗?如何去读诗?当走进这些播音界大家,这些问题便有了答案。

  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是我80多年来,第一次到杭州。从八九岁时年画中《白蛇传》里的西湖,到后来读过的苏轼、白居易的诗词,我对杭州、对西湖一直心向往之。如今在西湖边朗诵这些诗句,愈加觉得美不胜收。”葛兰说,在来杭州参加诗会之前,自己偶然间翻到1992年与夏青共同录制的《忆江南》原声带,一听觉得音质尚可,又符合此次活动的意境,便选在此次诗会上朗诵了。

  九月桂雨丛间,那些美丽的诗句从播音主持艺术家口中吐露,似乎也带上了秋日的芬芳。

  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古以来被作为人文教育、人格教育的核心,通过诗来养成温文尔雅的君子人格并造就淳朴优良的社会风尚。而朗诵,愈是将其韵律与辞藻之美发挥至极。

  在播音主持艺术家虹云看来,语言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人离不开一日三餐,但从小至终老,也都离不开语言。它是伴随人一辈子的。对一个人来说,修炼语言是修炼自身的一种手段。“诗歌也是一种语言文化。诗歌朗诵的兴起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语言文化上的突破发展,从传统的播音主持到现在的舞台朗诵。语言成为了一种引领,朗诵诗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虹云说。

  “诗歌一定要适合传唱。诗歌是介于口语与歌之间的一种样态,与声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彭远方说,传唱是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

  中国播音主持教育家姚喜双说,诗歌就是一种优美的有声语言,充满着魅力和感染力。一种好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感染很多人。朗诵时的情、声、气,一招一式间都体现着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典传承。

  “我多次朗诵《先人与我同行》这首作品。就像作品中写的一样:我们看到了宋词,看到了唐诗,看到了如刀的《史记》,如歌的《离骚》,在它的源头,我们看到了灿若群星的诸子百家!”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方明说,我们应该自豪,智慧的祖先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馈赠,让我们在前行路上不至孤独、空虚,亦不会贫乏。

  情动于中形于言

  读诗热潮之下,如何真正把握诵诗之精妙,这些播音界大家亦有着自己的体会。

  在葛兰看来,诵读诗歌是一个学习、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享受。要朗诵好一首诗歌,不仅要念字,更要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知悉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理状态,从而真正把握作品内涵。“把古典的精品佳作嵌在脑子里,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像骆宾王的一首《咏鹅》,看似是一首简单的小诗,但仅开头的三个‘鹅’字便不简单。”葛兰说,第一个“鹅”应是儿童看到池塘近处的一只鹅后呈现的一种惊喜状态;到第二个“鹅”时,停顿的长短与第一个应当又是不一样的,想象此时骆宾王将目光望向了稍远处,看到那里的三五只鹅后,再次发出的惊叹。到第三个‘鹅’时,她想到了以前看过的电视剧《野鸭子》,想起了养鹅专业户养的成群的鹅,于是那种看到更远处数都数不清的鹅时,更强烈惊喜带来的大吸气的感觉就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了。“读诗是需要动脑子的,理解透了,自然就会停顿了。”葛兰说。

  对此,播音主持艺术家方明与葛兰有着相似的看法。方明说,自己过去曾念错过一个稿子,反思之下才发现是自己过于追求形式,却忽略了其中内容,以至于都忘记稿子里写的是谁。在他看来,诗歌朗诵同样须将内容放在第一位。

  “朗诵好古典诗词并不容易,并不是张口就读,而是一定要注意格律。朗诵的过程中需要把格律体现出来,古代发音和现代发音是不同的。”方明说。

  诗词雅韵化人心

  古语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读好的诗的基础上,我们更应思考如何以诗传文,以诗化人。

  姚喜双说,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借助诗歌朗诵等活动载体,重视利用好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传承中,既要注意遵循传播规律,也要保持内容品格;既要通俗化,又不能低俗化;既要可视可见,又不能过分游戏化。

  “现在诗歌朗诵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讲套话、陷于形式、对孩子们说大话,选材缺乏启发性。要弘扬主流的文化,在中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年轻人的辨识力是关键。”虹云说。

  方明告诉记者,近些年,他经常参与一些唐宋诗词朗诵会,普及国学。他去过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地,朗诵过古典诗文。

  “我给外国友人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岳阳楼记》,还有李白、毛主席的作品。国外很多朋友都跟我说,他们在研究和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好的内容,他们在传承下去。”方明说,自己从事播音工作以后,便专门去学了古典文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还专门录制了阅读与欣赏古典文学的节目,从此愈加热爱古典文学。“现在,希望教育上能不断向古典诗词倾斜,加大比重,让孩子们从小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彼时,台上,是朗诵者声情并茂的诵读;台下,是百余位细细倾听的观众。或静坐,或伫立,或随着节奏轻轻比划双手,诗词雅韵伴随西子惠风与秋日桂香,穿过西湖畔的枝枝叉叉,直入人心脾之间。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却有诗词雅韵之风。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1 一场诗会 醉了秋夜 2018-09-19 8301568 2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