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社会

本报联合浙江省青基会资助千名大学生

爱心,在不断延续

  这几天,建德双胞胎女孩王彩虹和王彩霞,正在为开学做着最后的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她们充满了憧憬。

  而在一个多月前,姐妹俩还在努力打工攒学费。她们的故事经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等媒体报道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本报“佳友民情快车”联合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浙江省青基会)共同启动的2018年度“浙江省大学生助学计划”的帮助下,她们再也不必为学费担忧。

  从7月中旬开始发起的今年助学行动,到9月4日顺利完助学目标,先后有100多名热心人和多家爱心企业参与捐资助学,共筹集资金约898万元,解决了全省约1900名家庭困难大学生“从家门到校门”的难题。而这些热心、善良的助学者们,也用自己的故事感染着受助者,照亮着他们未来的路。

  感人故事,层出不穷

  “我又来了,希望所有困难学生都能摆脱困境。”8月23日下午4时30分,浙江省青基会财务室,进来一位身形瘦小,衣着俭朴的老人,从信封里拿出一叠钱,交给了工作人员小何:“刚从银行取的5000元,你点一下。”

  “王爷爷,这么热的天您还跑一趟!”小何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去年来捐款的老人王绅森,看着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样子,她不禁心疼起来。

  去年夏天,本报关于杭州85岁退休教师王绅森多年拾荒助学的连续报道,引发强烈反响,老人也成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网红”,他还入选了去年10月的“浙江好人榜”。

  这一年里,王老依然每天晚上出去拾荒,把挣来的钱用于帮助困难学生。他说,一年来,不少人表示要和他一起参与助学活动,让他非常感动。

  翻开助学名册,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串串感人的故事:绍兴市民滕金华,从2002年“大学生助学行动”启动后就参与助学,目前已资助困难学生近20人次,捐款20余万元,他和学生保持良好关系,经常去学校看望他们;温岭退伍军人叶耕文,2012年开始结对学生,而且不断介绍周边亲友加入助学队伍,先后资助大学生150多人次,捐款70余万元;萧山民营企业家李智芳,目前已资助大学生67人次,还每年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

  爱心接力,善意延续

  据介绍,今年参加助学行动的热心人中,有近三分之一为首次参与捐助。这些热心善良的捐助者,不仅在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还在思想上帮助受助学生,并带动他们一起走上公益慈善、服务他人的道路。

  缙云女生潜琳琳今年考上了浙江大学,家庭困难的她,本已获得了助学的名额,但她把这个名额让给了别人,自己通过家教和打工挣学费。这个暑假,她通过努力挣了4000多元,接下来还打算用勤工俭学等方式,解决自己大学4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虽然放弃了受助,但潜琳琳仍然被那些助学者的善良感染,她表示,自己今后会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尽自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等有了经济能力,也愿意加入到助学的行列中。

  和潜琳琳一样,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记者见到了很多坚强、乐观、善良的困难学生。他们勇敢地和命运做斗争,努力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另一名受助学生,今年同样被浙江大学录取的江山学生小江说:“一切磨难都是暂时的,这世上有无数种等待,最美好的一种是来日可期。我始终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改变现状,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助学行动至今已持续了17年,在帮助大量困难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爱心和善意,正在不断延续。”浙江省青基会负责人说。

  方式创新,影响扩大

  早在2002年6月,浙江就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大规模的大学生助学工作。17年来,浙江省青基会的助学行动在方式方法上也在不断创新。

  今年,为响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浙江的助学行动正式“进军”网络新媒体,全新改版资助平台,以“亲青筹”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为依托,便于学生和公众查看资助信息,提升广大热心人士的参与体验。同时,浙江省青基会还与相关媒体共同推出公益宣传广告,营造大学生助学的良好氛围。

  前不久,浙江省青基会在杭州地铁二号线、四号线上,贴出了浙江省大学生助学计划海报。海报上有助学行动的二维码,乘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亲青筹”平台,进行一对一结对资助困难大学生,此举引起不少乘客关注。

  这些年,浙江省青基会一直倡导“受助—自助—助人”的公益理念,支持受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克服暂时的困难,获得发展并服务社会。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0 爱心,在不断延续 2018-09-05 8184010 2 2018年09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