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化

杭州明珠实验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加油

把期许写进一封封信件

  本报杭州9月2日讯 (记者 童健 见习记者 李攀 通讯员 蒋彤 庄琳) 一叠叠书信,将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的开学典礼和3年后的毕业典礼串联起来。9月2日上午9时,321名初一新生陆续到操场集合,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今年的开学典礼,学校做了特别的策划——“写给3年后的自己”。

  升旗仪式和开学演讲后,同学们排队把书信投进国旗台旁边的绿色信箱。有的同学双手拿信投递,神情庄重,有的同学一手牵着妈妈,一手投递。校长洪建斌试着用双手搬了一下,“挺沉!”在他心目中,信箱里装的不仅是信件,更是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

  明珠实验学校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全校34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今年的新生来自河南、安徽和江西的较多。“父母到哪儿,他们就跟去哪儿。”在洪建斌看来,随迁儿童有时会感到自卑和迷茫,对未来缺少信心。让他们写信给3年后的自己,是想鼓励他们给自己种下一个期望,许下一个承诺,帮助他们培养起自我规划的意识。

  “孩子们有了目标,就会更安心、更用心。虽然人生理想会随着实际情况而改变,但是按目标前行的初中三年一定会更加成熟和理性。”洪建斌说。

  “你还好吗?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已经初中毕业了!未来的你一定比现在要勇敢许多,要独立许多,已经懂得了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得更好。”来自河南许昌的卢靖雨向全校分享了他的书信。平日里说话声音不大的他,今天嗓门却很响亮。他这样规划初中3年:要帮爸妈分担生活压力,要在中考里取得好成绩,还要给弟弟做个好榜样。

  卢靖雨虽然写起信来一气呵成,但动笔前,他趴在书桌上想了一个多小时,列了详细的提纲,还和妈妈讨论了许久。对未来的想法一点点清晰起来,让他很欣喜,也感到动力满满。“初二课程增多,难度加大,要正视瓶颈;利用碎片时间背单词;坚持锻炼身体……”黄文轩的初中规划十分细致,不停地给自己鼓劲打气。

  开学典礼后,两位老师将装着321封信的信箱抬到了教学楼二楼最东边,这里有一座中小学校园里难得一见的书信馆。书信馆有个雅致的名字——“来鸿去雁”。推开厚厚的木门,记者看到,靠东面的墙上排满了小隔间,书信按班级依次存放。2021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书信将会被送还到同学们手中。时光流转,书信静静躺着,同学们努力成长,3年后的再次相遇令人十分期待。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9 把期许写进一封封信件 2018-09-03 8167437 2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