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来 稳得住 富得起
泰顺:全力推进生态大搬迁
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
余 丽 陈祥磊
下得来 稳得住 富得起
泰顺:全力推进生态大搬迁
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
余 丽 陈祥磊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路远致富难。
泰顺,是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县、交通最偏远山区县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县。
“我们这里山高地广人稀,只有以生态大搬迁人口集聚,才能腾挪出更有张力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泰顺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生态搬迁是补齐民生短板、放大生态优势的关键举措,更是推进扶贫攻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治本之策。
2003年以来,泰顺紧紧围绕“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重要指示,以“钉钉子”精神开展脱贫攻坚,通过下山移民、分流安置等方式,让7万多农民实现了异地搬迁、安居乐业,改变了命运,山乡面貌也发生了巨变。
以“八八战略”为引领,过去一年,泰顺县委县政府把生态大搬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补齐发展短板的重大事项来抓,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省“大花园”建设行动、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54亿元,同比增长8.1%;财政总收入9.67亿元,增长27.2%。
让搬迁山民“下得来”
上世纪,泰顺曾经是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先后实施了“七五”“八五”扶贫计划,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泰顺上世纪90年代又深入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和“百乡扶贫计划”,于1997年提前三年摘掉贫困县帽子, 2002年实现13个欠发达乡镇基本脱贫,2015年实现“浙江重点欠发达县”摘帽。然而,泰顺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低收入农户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截至2017年年底,当地低收入农户仍有12260户22871人。
地处浙南边陲的泰顺,山峦纵横,涧谷幽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据统计有179座。由于区位条件差,总体发展滞后,现在仍是交通“三无(无高速、铁路、一级公路)”县。此外,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5年来,泰顺准确把握省、市、县委将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决策部署精神,在省市各级大力支持下,集聚发展挪穷窝,想方设法拔穷根。“深刻洞察百姓痛点、找到下山移民的兴奋点,就找准了基层工作的重点、推进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的着力点。”泰顺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山高路远、村穷人苦,这一度是高山百姓普遍的痛点,生态搬迁民安民生民富工程,正是撬动生态保护、除险安居、脱贫攻坚、山区城镇化的有力支点。
下山脱贫,泰顺放了什么大招?
力度大。该县先后出台制定台风灾后民房重建、农村宅基地复垦、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系列差异化补助政策,按照搬迁人口每人补助1.74万元,搬迁家庭每户补助2万元,安排17万元/亩的资金用于宅基地复垦政策处理。此外,针对地质灾害搬迁实行限期拆除梯度奖励,最高奖励5万元/户。通过力度空前的补助政策,让群众愿意搬、主动搬。
形式活。根据搬迁对象意愿和经济条件,提供自行购房、集中安置、就近安置、共有产权、廉租房,让群众自由选择搬迁形式。为彻底解决“搬富不搬穷”的问题,出台“共有产权房”,有多少钱,买多少产权;出台廉租房,想住多久就租多久;以政府兜底的形式,预留小面积房源,免费供孤寡老人等特困人员居住,确保不落下一户有搬迁意愿的群众,让搬迁群众有选择、按需搬。
覆盖广。打破城乡区划,改变以往由行政村到乡镇再到县城的逐级安置模式,破除过去下山移民“点多分散、重复搬迁”和“点对点”的限制,实行一步到位,集中安置。在县城和各乡镇建设无区域移民小区、抗震安居小区、异地避灾小区等“三个1.5万人”搬迁平台,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威胁户、台风灾害倒房严损户、“大拆大整”D级危房户的安居问题,让“四张清单”群体能搬尽搬,让其他群众想搬也能搬。
让搬迁山民“稳得住”
泰顺县罗阳镇鹤联村村民韦开波的手机里,至今保留着深山老宅拆除时的照片,老宅用泥土和木头搭建,冬进风、夏漏雨,破损不堪。
“困守深山没出路,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很不便。”韦开波回忆说。享受到县里的生态搬迁政策,如今,他已住进县城无区域生态移民区“阳光家园”楼王位置的“黄金套型”,小区周边就是泰顺体育馆、泰顺中学、泰顺中医院,116平方米的居室显得格外温馨。他给我们算了笔账,当时购房每平方米4000多元,总价约50万元。韦开波说,他实际只需支付50%,大约25万元,另一半用公积金贷款,每个月只用还1525元。另外,老家农村的宅基地“交公”置换还能享受补贴。15年来,泰顺先后实施下山脱贫、“一镇带三乡”、跨区域生态移民和生态搬迁等系列工程,实现生态搬迁19053户70049人,其中异地搬迁11292户44438人,落实补助资金5.63亿元,黄桥、峰门等4个行政村整村搬迁,317个自然村整村搬迁。
今年,该县继续深入实施“生态大搬迁”,积极探索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兜底搬迁模式,将生态搬迁作为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抓好抓实。同时,县里探索推进“一搬迁点一来料加工点”的产业配套建设,创新金融配套生态搬迁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引进专业高端企业代建代管生态搬迁安置小区,在此前打好政策“组合拳”降低进城入镇门槛的同时,做好配套、提质等文章,让下山群众享受高品质城镇化。在去年搬迁20257人的基础上,搬迁安置2603户7585人。
这些最好的房子,好在哪儿?
地段优。泰顺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进城入镇门槛,选最好的土地,建最美的房子。以县城无区域生态移民区为例,位于县城北入城口黄金地段,周边配套有泰顺中学、县体育馆、县职业高中、县中医院以及入城口公园等,拿出最好地块为集聚群众建设最安全放心的住房。
配套全。引进专业房企建设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实现小区选址、建设高端化,以高品质商品房标准打造安置小区,在小区内配套有微型公园、游乐设施、幼儿园等基础设施,让群众有房住、住得好、住得优。
管理细。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改变以往安置小区低端无序、无人管理的状况。设置搬迁服务中心,提供基本代办业务,衔接原搬迁地基层组织,实现地理上搬入新家享受美好生活,精神上不离故土保持联系,照顾百姓乡土情结,同时为增强对新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帮助搬迁山民融入新环境。用最细心的服务满足搬迁群众精神需求。
让搬迁山民“富得起”
搬迁到中心镇和县城的群众如何就业?怎样才能“富得起”?
在司前畲族镇,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的展厅内的竹制品琳琅满目,董事长严汉荣将竹木生意做到了海外,而且为家乡父老增收创造机会。“利众”真正实现了利于民众,向下山群众敞开大门,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们下山可就业,增收有门路。据统计,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现有员工达385人,其中安排低收入农户、下山农民与水库移民等就业就有173人,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5年前的不足4010元,提高到16950元,实现了“翻两番”。
早在15年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精准扶贫模式就在泰顺率先开展,当时干部到村与贫困户结对,下到户里联系群众,农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我种草药他回收,生活从此有盼头。”泰顺县仕阳镇董源村困难村民董步化与村干部董步催结对后日子越过越红火。“师父”董步催手把手传授他中草药品种选择、培育、施肥、收获加工等技艺,还发挥自家专业合作社优势,回收药材解决销路,帮助他每年增收5000多元。
农户下山,产业上山,搬迁腾退出的田园山水湖,成了养蜂酿蜜的“百花谷”。司前畲族镇峰门严庄洋徐宅村的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立超,是远近闻名的“蜂王”,今年又有30多户低收入农户和他结对,共同奋斗“甜蜜”生活。司前畲族镇副镇长雷晓华说,因为从事着“甜蜜的事业”,村民们都说自己这里是甜蜜村。
“只要有人来问养蜂技术,我都有问必答,这一箱蜂能收入好几千。”对照着镇里给自己的低收入农户增收“铁任务”,严立超一个个上门对接抓落实,送蜂上门、传授养蜂技术、回收蜂蜜帮着销售……一系列帮扶组合拳下来,蜂农每年保底可增收3600元。前不久,泰顺县中蜂养殖协会成立,严立超又收了几个“徒弟”。截至目前,他经营的百花蜂蜜合作社共拥有养殖基地19个,蜜蜂5000多箱,带动低收入农户200多户。
泰顺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局局长周德黎说,泰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统筹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一是搬迁后的存量建设用地统一复垦;二是构建“农民下山、产业上山”“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权随人走”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宿经济;四是以产业扶贫、来料加工、光伏小康、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六法”进行精准帮扶。
人有一技长,就业心不慌。为了更多人走出大山找出路,2003年,泰顺率全省之先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还专门为外出劳务提供诚信担保和法律援助。2004年,在全面总结泰顺经验基础上,全省推广提出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15年来,该县累计开展下山农民培训116期、培训下山农民1.15万人次,有序组织下山农民劳务输出59批次、有序组织劳务输出4025人。
与此同时,泰顺还打出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扶贫“组合拳”。
泰顺当年砸锅卖铁办教育,想方设法解决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山里娃上学难问题。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泰顺教育支出年均增长9%,仅去年泰顺教育支出就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9%,达到了6.27亿元。特别是近年来根据当地人口集聚及城镇化发展趋势,该县提出“高中向县城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所在地集聚”的校网布局思路,加大“一镇一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先后投资亿元建成公办幼儿园9所;集中各类资源大办教育,学校标准化创建达95%以上。
除了政府大办教育,社会各界助教奖教之风日渐兴起,该县雅阳、彭溪、雪溪等地先后成立教育基金会。其中,常住人口不到2万人的雅阳镇,11年来教育基金会发放各类奖学奖教资金已达到1657.5万元,奖励扶持教师和学生达5000多人次,一批批寒门学子实现了命运转折。
让发展实现“高质量”
“我们在守护好‘大水缸’的同时,实现山城水变。”头顶烈日,百丈镇常务副镇长林燕微正在项目现场督战。3.75平方公里的时尚体育小镇景区,投入6500多万元,建成环湖绿道慢行系统彩绘大道等30个项目,一张美丽蓝图徐徐展开。更让林燕微欣喜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温州4家景区跻身为国家3A旅游景区,泰顺百丈时尚体育小镇和泰顺云岚牧场景区上榜。
20年坚守,绿色发展定力始终未变。百丈的转型发展路,仅仅是泰顺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发展之路的缩影。泰顺面积1761.5平方公里,人口37.3万,县域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生态县、中国廊桥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黄腹角雉之乡。20多年来,该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走出一条生态化转型发展之路。翻开泰顺发展历史,早在1997年,这里就被列入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试点;1998年,泰顺县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全面开展生态县建设决议;2015年,率全省之先推出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去年,泰顺县第十六届人大审议通过旅游主业化建设决议。20多年来,几届县委、县政府久久为功抓生态保护与发展,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一绘到底。
136万多亩的生态公益林、温州700万人的“大水缸”,泰顺不仅肩负着“要保护”的责任,更承载着37万泰顺人“要发展”的心声。从 2004年制订实施《泰顺生态县建设规划》,到2006年的“生态立县”战略,再到如今锚定“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不动摇……这张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蓝图,“生态发展”初心从未改变。特别是去年以来,该县以生态大搬迁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促成人口、产业、资源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有效减轻偏远山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的生态环境压力,为生态持续可保腾出更大空间。
“对于高污染高能耗工业,我们坚决不引。”泰顺县招商局负责人介绍说,泰顺累计有100多个投资总额70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因环评问题被拒之门外。与此同时,该县自然保护核心区、水源地保护区转产转业力度空前,关停并转石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0多家,珊溪库区等地全面禁养,全县19个乡镇21个水质监测点位全覆盖,不给生态隐患留死角。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积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上半年,泰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次位列全省第一,出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14个信访交办件全部办结,一座全国生态高地正在崛起。
生态大保护也换来了一张张生态“金名片”。近年来,泰顺成功创成省级“清三河”达标县、全省首批“基本无违建县”、 第二批“无违建县”、国家生态县,率全省之先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全覆盖,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相继落户,生态底色持续擦亮。15年来,泰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年均增长9.8%、15.4%、12.2%,泰顺的生态环境质量却越来越好,在全省的综合评价中连续七年位列第一,尤其是空气质量,持续领跑全省。
接下来,泰顺将继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健全长效机制,全力打好生态大搬迁、廊氡创国旅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乡村振兴、县市长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营商环境提升、深化改革和基层治理等七大攻坚战,勇当新时代“两山”转化、乡村振兴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