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运营商的反向创新
能否少点

  据新闻报道,国务院13个部委联手整治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从今年7月起开展一年半的全国专项行动。笔者作为垃圾信息日常轰炸的亿万“终端”之一,也明显感受到事情的“变化”。

  这几天,笔者不时会收到短信。以往很多被手机软件屏蔽的骚扰电话,现在又被运营商以短信的形式推送回来,并且附带语音留言。如果我有兴趣,可以点开听听骚扰者留下了什么“金玉良言”。而且,不得不承认,这服务实在“周到”。除了短信通知,还通过微信公号告诉我谁谁谁留言了,提醒收听。

  这是一项“创新”。公众千方百计拒听骚扰电话。在此背景下,更有不少软件公司从公众需求出发,开发各式屏蔽软件,利用大数据标示出哪些是骚扰或诈骗电话,提醒大家不要中招。显然,在此事上,运营商与软件公司并不站在同一“战壕”。被软件和公众屏蔽的骚扰电话,正在被运营商想方设法、见缝插针推送回来。

  运营商这是在干嘛呢?这股钻劲儿真是“体贴入微”,可这样的“体贴”咱真的不需要啊!再说了,谁授权您对我实施这样的“创新”了,允许您将我屏蔽的骚扰电话以短信推送回来?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垃圾信息骚扰手法不断翻新。近年来,从固定电话、手机号码、400号码、虚拟号码、各种莫名其妙的号码,再到各类短信、语音、微信,相关的“反向创新”花样不断。前段时间,还有一种“创新”受到媒体关注。比如,用户收到一条垃圾短信的同时还会附带提示:如果您不需要这类信息,可回复“T”取消。可我们会发现,这简直是一种“调戏”。因为无论你回了多少个“T”,同样的短信还会一如既往地轰炸你。运营商为何对这些信息垃圾束手无策,着实令人难以理解。笔者不敢说这些“反向创新”是受到运营商纵容,但要说完全不知情,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昨天,还看到个新闻,有电话营销公司兼职人员透露,那些对公众的骚扰电话每成交一笔生意,话务员就能获得1.5%的提成。这“冰山”的一角显示,在垃圾信息的推送上,必定有一条利益链将各类“贴心”服务者连在了一起。而链条的尽头,锁定的就是消费者这块“鱼肉”。

  我等为“鱼肉”久矣,早已习惯性麻木。既然国家有关部门要打击垃圾信息,“鱼肉”们还是有些期待。期待执法者的“许诺”是真的,别再让公众在垃圾信息的轰炸面前“自救”突围,也别再让某些法规像“稻草人”般缺乏实际威慑力。特别是对一些平台型公司,应督促其承担责任。现在,中国对大数据的运用如此娴熟,一部普通智能手机都能识别诈骗与骚扰号码源,一定要说服务平台对那些垃圾信息无法识别或不知情,谁信?

  期待运营商特别自律的话,咱也不说了。只期盼,在赚钱的路上,能略有节制。既然垃圾信息、骚扰电话已经成了众矢之的,您就别再往上撞了。类似上述推送垃圾信息的“反向创新”还是少点好。偌大中国,公众消费热情如此之高,不愁没您赚的钱,格调高点又何妨!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运营商的反向创新
能否少点
2018-08-14 8008267 2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