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浙江经验与思考
张海燕
2018年7月5日,李克强总理赴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出席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是“16+1合作”进入第二个五年的首次峰会。历经六年时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不断完善。如今,中东欧地区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在经贸、旅游、教育、科技、商检、海关、交通等多个领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截至目前,浙江已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两次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两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论坛、一次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论坛、“16+1”质检合作对话会、“16+1”海关论坛、“16+1”市长论坛等系列活动。2017年11月,宁波市建设“16+1”经贸合作示范区正式写入《布达佩斯纲要》。浙江还积极谋划推动了“一带一路”捷克站、中欧班列(义乌)、塞尔维亚贝尔麦克贸易中心、浦江水晶产业合作园、中捷(宁波)产业园等经贸合作项目载体建设,可以说,在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方面,浙江拥有丰富的平台载体。
浙江企业在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成效显著
浙江本土民营跨国企业在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表现出色。以正泰集团为例, 2011年6月诺雅克欧洲总部在捷克布拉格成立,定位高端智能低压电器领域。7年间,以布拉格为中枢,正泰集团在欧洲市场上成功确立了诺雅克的品牌效应。迄今,诺雅克共开发产品17种,拥有32项专利,在波兰、罗马尼亚建有分公司,在德国建有生产工厂,在布拉格建有物流中心。主流产品在捷克和罗马尼亚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15%和10%,单款产品在捷克市场进入TOP5,成功打破了低压电器高端市场由ABB、施耐德、西门子等欧洲品牌垄断的局面。正泰集团的发展案例生动书写了将“16+1”打造成融入欧洲经济圈重要承接带的企业实践。
更具意义的是,诺雅克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成功,为正泰集团的发展带来了乘数效应。诺雅克产品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太阳能、光伏等领域的行业性客户,这就使正泰集团不仅成为了低压电器、系统成套设备、中高压设备提供商,同时也成为了全套电力设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电站建设及运营服务提供商。目前,正泰集团已建有30多座海外光伏地面电站,全球总装机总量已达3.6GW,高压输配电EPC系统工程总包市场已经覆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生动演绎合作、互利、共赢的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还有很多。万向集团通过其收购的美国A123公司在捷克俄斯特拉发建设锂电池厂,每年为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供应60万汽车电池,既服务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的需求,又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还可获得捷克政府最高2.04亿克朗的投资鼓励。亚太机电收购斯洛文尼亚轮毂电机技术,万丰奥特收购捷克、奥地利飞机制造技术,并将先进技术引进国内落地,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投资一体化。
继续深化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二个五年阶段,要把“16+1”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在欧洲率先落地、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浙江可以在四个方面继续创新实践。
在重点领域推进与中东欧各国事务部门间合作常态化,推动地方事务合作机制建设。国家层面的“16+1”合作机制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相比而言,地方政府层面还缺少稳定、成熟的合作机制,尤其在地方事务合作机制方面。在“16+1”合作进入第二个五年之际,推进地方合作机制建设,在外事、商务、旅游、教育、国检、海关、科技等领域重点推进与中东欧各国事务部门间合作常态化,构建稳定的官方沟通渠道,既便于推进落实双边高层明确的重点工作,也便于各部门相关领域的工作开展,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市场的需求。
探索覆盖水、电基础设施建设,贯穿清洁能源产业链,并可上升至智慧物联新领域的产业合作增长点。浙江与中东欧国家产业合作可在清洁能源产业挖掘潜力,合作空间大,产业链长,相关产业协同效应明显。以电气行业为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大可到合作建设核电站或光伏电站,提供电力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的总包或分包服务,小可到简单提供电容器、变压器、智能电表等硬件设备出口;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全产业链合作或单个产品进出口贸易,可以根据双方需求选择设备供应或系统提供解决方案,可以根据主体实力选择开发单一市场或多方联动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除此之外,目前中国在能源智能测量领域的先发优势有望帮助中国在欧洲扩大智能物联领域的市场影响力,这既是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也是中欧先进产业对接的契合区间,可以作为未来五年产业合作的增长点加以挖掘。
依托市场采购进口贸易机制创新,借力中欧班列缓解跨境物流瓶颈,探索“16+1”跨境电商合作的现实路径。跨境电商作为新型贸易业态,可使产品供应商直面全球终端消费者,对于积极推广自身消费产品的中东欧国家来讲,跨境电商无疑是其开拓中国广阔市场的有力工具。目前,我省重点需要探索的是跨境电商下沉到具体产业,进行规模化运作的现实路径。发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创新机制,推动免税消费商品种类覆盖中东欧主要特色产品,形成政策红利,吸引消费者尝试新产品,助推中东欧国家商品提高市场认知度。推动市场采购进口贸易机制创新,实施进口贸易便利化改革举措。整合跨境平台、货源组织、跨境物流,推动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商良性互动,加快中东欧产品跨境进口的规模化运作,形成在制度创新、主体培育、模式再造方面的“浙江经验”。
打造人文交流品牌,推动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影视、商演等宽领域、全方位合作。一方面,人文交流合作载体建议在浙江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系统设计、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合作载体设计应加强多领域资源统筹,保持活动延续性,培育形成品牌活动。如,“诗画浙江”涵盖文化、影视娱乐、旅游等领域。文化交流不仅要体现自然浙江,也要体现人文浙江;既要体现历史浙江,更要体现今日浙江;既要体现中国之浙江,也要体现世界之浙江。再则,合作主体涉及双边政府、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个人等多种主体,要注重双向交流,发挥多方主体优势,协同推进。
【作者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