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坚持项目为王 推进乡村振兴

——瑞安市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调研报告

  瑞安既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资源禀赋,又兼具“千年古县”的丰富人文内涵,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比较扎实。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积极对接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谋划实施了以“两带九片”为重点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4月底首批358个乡村振兴项目集中开工或竣工,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在瑞安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前段时间,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我先后蹲点调研了6个乡镇8个村,深入剖析瑞安中西部乡村振兴发展的情况,对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一些更深的思考。

  一、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

  在调研中,我聚焦“两带九片”建设,重点察看了湖岭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芳庄乡奇云大漂流项目、林川镇溪坦工艺礼品文化创意街区、曹村镇东岙村青莲广场及村民活动中心、平阳坑镇善源农业产业园、东源文化创业园,以及高楼镇宋村·颐庄文化休闲区招商项目、大水缸万亩茶叶联盟发展基地等项目。各项目发展态势良好,前景令人期待,初步探索出了瑞安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

  一是“农旅振兴”模式。主要以农村风貌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休闲需求。比如,曹村镇东岙村西邻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资源,正在打造青莲广场和村民中心,通过对莲子种植基地进行景观改造,吸引市民赏莲花、住农居、购农产,打响东岙莲子、东岙索面等乡土品牌。又如,芳庄乡奇云大漂流项目利用长约3公里的三十二溪下鸿雁峡段水资源,由民间资本和全乡31个村共同入股开发,项目一期有望于今年夏季投入运营。

  二是“产业振兴”模式。把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统一起来,发展美丽经济、特色产业,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比如,平阳坑镇引导全镇22个村参股,组建了善康农产品供销平台,搭建了6个生产基地和8个战略合作基地,生产60余种优质绿色生态农产品,打开了农村土特产新销路,有望带动3000余人脱贫致富。又如,高楼镇“大水缸”万亩茶叶联盟发展基地,拥有茶农800多户,茶园总面积1.1万亩,形成种、产、研、销“四位一体”生产模式,并冠以“瑞安清明早”品牌销售,2017年产值超4000万元。

  三是“文化振兴”模式。通过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使古村落、民族村焕发时代新气息。比如,平阳坑镇东源木活字非遗文化创意园,依托木活字世界性文化品牌,打造国内首家以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为核心、集展示和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观光园。又如,高楼镇上泽宋村·颐庄文化休闲区,具有典型宋代江南建筑风格,2017年9月入选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是全国为数不多、保留完整的古村落,计划以“安缦村落”的理念,实现整村招商。再如,林川镇素有“中国工艺品之乡”之称,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该镇溪坦工艺礼品文化创意街区列入省级文化创意街区创建试点,今年计划总投资2400万元,围绕“工艺品创意生态旅游观光”特色文化主题,全力推进23个项目建设,以“+文化”推动礼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工艺礼品特色小镇。

  二、瑞安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串点成线、镇村融合不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点上要有震撼力,串成线也要精彩。由于过去村庄没有系统规划,乡村的房屋修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乡村的乡土气息、自然氛围日渐淡薄,一些项目点可进入性差,沿线道路杂乱破损,周边设施老旧滞后。一些项目之间联系不紧密、整合不充分、资源不共享,还未真正“串点成线”,不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

  二是文脉传承、特色发展不足。乡村之美,美在特色。但目前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方面,外在亮点不够亮,一些乡村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开发层次较低,没能做到特色开发;另一方面,内涵延伸不足,乡村背后的文化基因没有充分挖掘,特别是一些旅游项目品位还不够高、生命周期较短,游客的参与感、互动感、体验感不强,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是产业支撑、要素保障不足。乡村振兴,使农民致富是根本目的。瑞安经济薄弱村数量还不少,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靠财政补助,农村自身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多还是以果蔬采摘、观花赏景、农家乐等为主,业态偏同质化、单一化和低端化。同时,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留在乡村务农的农民大部分为50岁至70岁间的老人,其中90%以上为初中以下学历。

  三、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之策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项目为王,通过实打实的项目带动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利用瑞安乡村青山绿水、国家非遗文化、历史古村落等现有资源条件,结合书记市长、乡镇长项目工程和村级集体经济消薄任务,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一是坚持环境先行,推动乡村面貌大变样。深化“八美八化”行动,整合资源,强化举措,动员各方力量,建立健全田长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田园大整治,推进治理脏、乱、差,拆旧建新、整合提升农业管理用房,加快农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立足统筹规划、突出景观设计,对农房外立面、出入口节点、农村道路、绿道漫步道等重点实施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同时,要力避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拆整、破坏环境等现象。

  二是坚持“两带”先行,打造示范引领新样板。沿飞云江南北两岸,集中力量打造两条“产村人”融合发展示范带,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瑞安乡村面貌整体提升。比如,在飞云江南岸,通过美丽河道、美丽田园和美丽公路建设,将曹村、马屿、平阳坑、高楼四镇连线,把沿线的天井垟田园综合体、圣井山宗教养生旅游区、九珠潭风景区、世界非遗木活字小镇、五谷小镇、幸福谷乐园、寨寮溪风景区等景点串点成线,构建一条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宿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同时,还要多元开发、深度挖掘,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像东源村木活字印刷还要融入时尚创意的元素和青山绿水的韵味,走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三是坚持要素先行,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重点强化“人、地、财”三大要素保障:用“人”方面,与瑞安农业技术学校、温职院瑞安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优惠政策和优质项目,引入一批“农创客”,激活农村创新创业力量;在用“财”方面,充分运用PPP模式、众筹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乡贤助力家乡建设,吸引在外乡贤带着资本回家乡;在用“地”方面,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用好省“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政策,发展乡村旅游。

  【作者为中共瑞安市委书记】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坚持项目为王 推进乡村振兴 2018-07-30 7888770 2 2018年07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