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专版

余姚 “智能”驱动先进制造业

  “智能”驱动先进制造业

  史 晨

  15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余姚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抓改革、惠民生,争先进位,绘就了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蓝图,打造智能经济示范区、开放合作先行区、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品质之城和幸福和谐之城“两区三城”,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宁波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第八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3.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4%。

  曾经有段时间,民营经济发达的余姚面临传统比较优势开始弱化、先发优势开始缩小等问题。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口在哪?这是余姚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提高抢抓重大机遇的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先手棋”,这给余姚指明了一条清晰开阔的转型升级之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余姚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努力写好全省“两个高水平”和宁波“名城名都”建设的余姚篇章,力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智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余姚结合实际情况,锚定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撬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平板电脑上用手指点击一个程序发出指令,一个身材高大的机器人,灵巧地挥舞着手臂,利索地把几个玻璃杯叠放成金字塔状。这是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研发的双臂柔性机器人,也是首个国内自主研发的十四轴双臂机器人。

  眼下,一个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机器人小镇已在加速构建。这个集机器人产业制造基地、机器人产业学院、机器人展览交易市场等于一体的小镇,目前已落户智能经济项目21个,投资7.2亿元。

  智能制造助力余姚传统产业升级换挡。一条自动化流水线上,近20个大大小小的配件经过组装、检测,最终变成一个个喷头。这是记者日前在宁波飞图自动技术有限公司看到的生产场景。这套生产线是“飞图”为正庄公司量身定制的,平均每分钟可生产60多个喷头,节省劳动力40人至60人。

  如今,余姚已是中国机器人峰会的永久举办地,智能经济、人工智能等流行词汇在这个浙东县级小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正庄公司投入1800多万元建成的全塑喷雾器智能自动化成套装配检测线项目,较传统组装效率提升300%;宁波江丰电子智能车间项目投资1.2亿元,针对高精度靶材行业特点,实现了全流程工艺数据闭环控制,全流程质量信息追溯,在行业中发挥了示范引领效应……企业“想要改、抢着改”的氛围正在加速形成,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车间)项目15个、建成自动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项目3个。

  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余姚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超过200个;新申报有效发明专利2392件,同比增长10.1%;实现新产品产值245.1亿元,同比增长16.1%。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2.6%、17.5%、14.1%,均高于全省、宁波平均水平;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12.4亿元、增加值127.9亿元,分别增长15.5%、13.2%;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0.9%。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初步显现,新经济领域的生机活力源源不断释放。

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提升营商大环境

  最近,针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满意度有待提高的问题,余姚市行政服务中心从优化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区布局入手,将发改、经信、住建、国土、规划、环保、水利、消防、气象等9个部门合署办公,并制定“三合一”一站式审批流程图,使得涉及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事项精简了40%。

  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不高曾是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提速的“软肋”。余姚通过全面升级中介机构ABC三级信用等级评定、办事服务指南公开、网上中介服务大厅进驻、新引进中介服务备案等举措,使得项目审批平均提速80%,服务费用下降50%。

  率先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省定“开工前100天”目标,一般事项审批实现提速96.7%,是余姚推出“简化办”“就近办”“网上办”“一窗办”等举措、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余姚,体制机制更活,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各领域改革,一个服务型政府展现在人们面前,曾经以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变成了企业和百姓的获得感,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提升余姚区域竞争力。

  在四明山区,为更好地服务山区百姓,一直以来,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都实行“流动营业厅”机制,每半月一次到村或集镇进行驻点电力服务。同时,针对炒茶以及旅游旺季等特殊时期,2017年,该供电公司将一辆具备业务办理、咨询、抢修等功能的电力移动服务车开进了山区,实现了“流动营业厅”的功能,为民服务“零距离”正在成为现实。

  余姚还探索“互联网+司法服务”新模式,通过自主研发,于2017年10月在全国率先上线以微信程序为支撑的移动办案诉讼平台——“余姚微法院”。今年1月,在余姚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宁波市两级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移动电子诉讼试点”。今年4月,在腾讯总部的技术支持下,全国“移动微法院”联合项目组在宁波成立。截至目前,“余姚微法院”已受理在线民(商)事案件立案14399件、结案10653件。

  截至今年6月底,余姚共梳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1369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348项,实现率达98.46%;实现“跑零次”事项317项,实现率为23%。在“八统一”基础上,31%的办事事项进一步压缩了办理时限,另有18项事项减少了办理材料54份。

文明创建

塑造城市人文优势

  2017年11月,余姚出现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和县)名单中。这是宁波首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县(市)。

  文明,体现了一个地区的软实力。余姚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确立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10位市领导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创建办,建立市—部门(乡镇、街道)—基层单位(社区、行政村)三级创建工作网络,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组织领导体制。另外,制定出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方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责任分解》和相关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创建责任,并将其纳入年度重点专项工作考核。

  阳明街道胜山社区共有16个居住小区,数量多且分布较分散,管理难度大。党委书记王逸琼说:“记得我和网格长、楼道长一起去小区清理楼道口堆积物的时候,一些居民开始不太理解。经过我们的耐心劝导,大家对社区工作表示了理解和支持。”王逸琼说,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今年,社区还成立了一家道德模范工作室,让“凡人善事”上墙,真正让老百姓身边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

  文明就在身边,文明就要从身边做起。

  5月16日起,余姚交警部门对全市118个路段(路口)的电子警察设备进行了技术调整,开展对车窗抛物行为的抓拍,让不文明行为无所遁形。

  “车窗抛物和开车接打电话一样,都是陋习。我认为抓拍和处罚非常有必要,可以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市民龚女士有一个6岁的孩子,她在汽车的前后排都放上了车载垃圾桶,孩子吃完零食就可以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时刻教育孩子,不能把车里的垃圾丢到窗外,大人更应该以身作则。”

  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推动共建共享、常态长效的创建机制,从今年6月起,余姚将每个月的15日确定为“文明行动日”。在这一天,余姚号召每一个市民行动起来,争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创建的参与者。

  丢垃圾的人少了,自觉维护城市环境的市民多了;闯红灯的电动车少了、乱穿马路的行人少了,遵守交通秩序、维护交通环境的人多了;公交车上抢座位的人不见了,为老弱病残者让座的热心人多了……在余姚,随处可见文明的火花。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1 余姚 “智能”驱动先进制造业 2018-07-27 浙江日报2018-07-2700006;浙江日报2018-07-2700007;浙江日报2018-07-2700009;浙江日报2018-07-2700016;浙江日报2018-07-2700019;浙江日报2018-07-2700014 2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