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5版:乡村振兴

桐庐 重构令人向往的生活

  桐庐

  重构令人向往的生活

  ◎吴佳妮 曾 艺 钱凌芸

  从喧嚣的十里洋场,到清静悠闲的桐庐古村,仅需两小时的车程。

  此刻,25岁的上海姑娘李梳雨坐在“静庐·阑栅”民宿的后院,倒上一杯茶,发了一条朋友圈:“门窗外,薄雾缥缈,层层叠叠的竹影扑面而来。远离城市喧嚣,整个心都静了下来。”

  “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这个被北宋名臣范仲淹赞美过的潇洒桐庐郡、“中国最美县”未曾停步,在绿水青山间,桐庐重构人们“向往的生活”。

  巨变

  绕过村口百年古樟,穿行于迂回的小巷中,就这样走进桐庐江南镇深澳古村。

  天空、青山以及蜿蜒其中的街巷,都如水洗般透净,这是每个踏入桐庐的都市人,对此地的第一印象。

  生态立县,桐庐的乡村振兴之路,就从啃下城乡差距最大的“环境卫生”入手。桐庐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并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减量化处理行政村全覆盖。

  尤其是垃圾分类这件连城里人都没干好的事,“我们党员干部齐上阵,挨家挨户讲,手把手亲自教。” 桐庐县环保局方文剑副局长说道。至2014年,桐庐全县11万户共32.3万农村人口,全部参与垃圾分类,且准确率稳定在85%左右。

  于是,在合岭村连绵千山上,有外国游客在民宿留言本中惊叹:“来到一个宫崎骏漫画《龙猫》里的田园世界。”还有人毫不吝啬地夸赞道:“这是杭州可与日本乡村比肩的乡村美景!”

  机遇

  乡村美了,客似云来。如何将美丽资源转换成美丽经济?

  “我们以民宿作为支点,撬开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桐庐县农办副主任吴国龙说。

  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提供配套服务,一路“保驾护航”;桐庐民宿的星星之火,迅速转变为“燎原之势”。至2017年,桐庐全域近600家民宿,11000多张床位,户均收入突破40万元,为乡村带来2.6亿元的收入。而这一数据,今年还将突破2.8亿元。

  如今的桐庐乡乡有民宿经济、乡乡有村落景区、乡乡有特色产业、乡乡有电子商务,培育壮大了乡村特色产业,串起了桐庐全域的旅游经济。

  而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环保理念也随之“脱胎换骨”。游客扔个塑料瓶进溪里,芦茨村村民会立即捞起来;生意火爆的民宿地底下,都悄然藏着一个村民自建的隔油隔栅池。一草一木再不是寻常家园风景,而是骄傲所在。在人们的自觉呵护下,这一片土地,转角深幽处,步步皆风景。

  回归

  回乡的路已经铺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逐绿而归。

  在外漂泊了大半个世纪的耄耋老人方先生,年逾80岁时,携妻子回乡定居,享受这如儿时般的天然氧吧。

  另一位年轻的“方先生”方松华,在外打拼多年的他最终选择落户家乡,将桐庐石舍村祖宅打造成民宿。

  还有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的90后桐庐女孩季静雯,在这里做起了电商;70后杭州人莲乐斌,在这里选了一处老宅做花艺培训;从山西辗转而来的年轻小伙涑南,选择了深澳的一处农居,静修制香……这片寂静的土地开始如同城市般活力澎湃。

  据桐庐县人社局统计,近三年,桐庐新增返乡创业主体24518家,每年呈20%以上增幅发展态势,带动就业7.35余万人。

  就在去年下半年,桐庐还设立了规模5个亿的美丽乡村发展基金,对乡村旅游、村落景区、现代农业等产业项目进行投资扶持,发掘乡村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三冬暖,春不寒;在花草繁茂的院落,早起有日出,晚观有星辰;出门即有三五好友,亦会有丰裕的人生。这诗画般的桐庐乡村画卷,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浙江日报 乡村振兴 00025 桐庐 重构令人向往的生活 2018-07-25 浙江日报2018-07-2500005;浙江日报2018-07-2500006;浙江日报2018-07-2500007;浙江日报2018-07-2500008 2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