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医院儿科专家朱海峤情系阿克苏——
援疆“老大哥”的3个遗憾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宋黎胜
本报讯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宋黎胜) 朱海峤从新疆阿克苏回到杭州已经10天了。他是浙江省人民医院援疆专家、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今年56岁的他是我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老大哥”。
日前,在见到记者时,朱海峤说得最多的却是遗憾。
“小古丽的病情怎么样了?”“告诉她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回到杭州的当天,朱海峤就向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医生龚莉莉发去微信,不多久,手机响起,屏幕上,正在复查的小古丽笑容灿烂。朱海峤用手指放大照片,也会心地笑了。
直到今天,朱海峤的心始终牵挂着小古丽。2017年6月的一天,14岁的小古丽蜷缩在父母怀中,从温宿县托乎拉乡来到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此时的小古丽,四肢关节疼痛难耐,全身肌肉明显萎缩……朱海峤将病情确诊为“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并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半个月的抗炎对症治疗,卧床两年的小古丽终于能够下地走路,陷入困境的一家人重燃希望。
龚莉莉清楚地记得,一次复诊结束后,小古丽的爸爸执意在医生办公室外等着朱海峤,想亲口再说一声谢谢。可见到朱海峤时,这位34岁的当地农民泣不成声,他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远道而来的浙江医生。
一年半时间里,朱海峤和一个个“小古丽”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在没有儿科ICU、仪器缺乏的阿克苏地区,他成功救助过年仅4岁的罕见病患儿,拎着义诊箱到交通不便的基层送医送药,身体力行把精准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
“我多想给他们多上一堂课,或者再多看几个病人……”在援疆生活划上句号时,朱海峤遗憾的是,没能多为新疆群众服务一阵子。
刚进家门,朱海峤顾不上放下背包,给父亲上了一炷香。“按照乐清老家的习俗,我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时间回到2017年初。省人民医院接到援疆任务:医院抽调4人,其中1人必须为儿科医生。儿科主任罗晓明正在为选人发愁时,谁都没有料到55岁的朱海峤举起了手。
“老朱,科室就是怎么轮也轮不到你。”
“我是党员,让我去吧!”
这利落的回答,朱海峤说得并不容易。他心里放不下身患肿瘤的妻子、住在康复病房的岳父和常年需要复诊的面瘫、癫痫、多动症小患者们……
去年1月底,朱海峤办完所有援疆手续后,他年迈的父亲因脑溢血去世。那一天,距离出发还有半个月。
“我已经报了名,还是去吧。”面对领导、同事、妻子的疑问,心怀悲痛的朱海峤这样说。在为父亲料理完后事的第10天,又带着深深的遗憾,也带着沉甸甸的责任,他踏上了飞往阿克苏的航班。
2017年的清明节,忙于工作的朱海峤没能回家再“看”父亲一眼。
朱海峤的鼻梁上,有时架着一副老花镜。结束援疆后,镜片后面那只明亮的左眼,已经“快要看不见”了。
援疆期间,他双眼被确诊为“双侧视网膜中央静脉浆液性渗出”,视力分别下降到0.5和0。现在,他的左眼已经无法辨识文字,只能勉强看到图像。
半年多前,朱海峤发现左肺部有一个结节,后被确诊为肺腺癌。春节回杭休息期间,他的肺和眼睛分别做了手术。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说:“如果能早一点,情况会更好。”
虽然没能及时治疗自己的疾病,成了朱海峤的第三个遗憾,但因为牵挂着阿克苏的孩子们,手术后半个月,他再次飞往阿克苏。
1984年,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的朱海峤是我省最早的儿科医生之一。34年过去,回想那年高考后的决定,他说:“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当医生。但至少这辈子,我干一行就爱一行。”